西瓜大棚温度控制在多少度(大棚种植西瓜温度管理)
塑料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等环境条件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应经常进行调节。但只有掌握棚内各种小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调节。近期有网友咨询耕种帮:塑料大棚种植西瓜如何调整温度?塑料大棚内适宜西瓜生长的湿度是多少?塑料大棚内哪些气体对西瓜有害?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1、棚内温度的管理: 塑料大棚内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随外界气温的升高而增高,随外界气温的下降而下降。棚内的温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温差,尤其是昼夜温差更大。越是低温季节,昼夜温差越大,而且昼夜温差受天气阴晴影响很大。在晴天或少云天气,日出前出现最低温度,但比露地温度仍高,而且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也短。日出后2~3小时气温迅速升高,到7~10时气温回升最快,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平均每小时升温5~8℃。每天最高温多出现在12时至下午1时,比外界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要早些。下午2~3时以后棚温开始下降,平均每小时降温5℃左右。山东省春季棚温约为15~36℃,最高时可达40℃以上。夜间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外界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通常棚温比露地高3~6℃。根据上述温度的变化规律,在日出前要加强覆盖保温,在12时至下午1时时要加强通风,夜间盖好草帘,使棚温维持在白天25~35℃、夜间15~20℃。
2、棚内湿度管理: 塑料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随棚温的升高而降低,随棚温的降低而升高。晴天和刮风天相对湿度低,阴天和雨雪天相对湿度高。棚内绝对湿度,随着棚温的升高而增加。棚内的水蒸气,因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和西瓜叶面蒸腾出来的水分而成倍增加。中午水气含量达到早晨的2~3倍。到午后5~6时时,由于及时通风和气温的下降,棚内水气大量减少。 在棚内相对湿度100%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棚温可降低相对湿度。如棚温在5~10℃时,每提高1℃,可降低相对湿度3%~4%。西瓜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白天为55%~65%、夜间为75%~85%。棚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是相互影响的。通过浇水、通风和调温等项措施,可以调节棚内的湿度。
3、光照条件: 西瓜要求较强的光照强度。但由于大棚的棚膜表面结露珠或表面不洁净,常使透射入棚内的光照强度降低,特别是在多层覆盖情况下。因此,应注意保持棚膜洁净,不要用透光很差的旧薄膜。大棚内光照主要来源于顶部,(上光)和侧面(侧光),地面薄膜在生长前期也有一定反光作用。据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资料,在支架密植栽培情况下,距地面1米以上的叶面积的正常光合作用,对西瓜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在西瓜生长期应始终保持棚顶部和两侧面光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棚内部,使棚内1米以上叶片在生长中后期也能获得足够的光照,这对维持叶片寿命和功能是重要的。所以,要严格整枝、及时打权和打顶,使架顶叶片距棚顶薄膜有30~40厘米的距离,防止行间、顶部和侧面郁闭。在绑蔓时,要注意使叶片层间有20~30厘米的间距,防止相互重叠。
4、棚内气体管理: 塑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通常是夜间高,白天低,特别是在西瓜蔓叶大量生长时期,白天光合作用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使棚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大棚内施肥量大、温度高,而大棚封闭,常会造成棚内有害氨气积累,而西瓜在氨气浓度达5毫升/立方米以上时便会受害,严重时植株死亡。此外,亚硫酸气体的增加也会危害西瓜,使西瓜叶片变黑,叶脉间叶肉细胞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通风换气方法,使棚内气体保持新鲜,防止有害气体积累。 在大棚密闭期间,向棚内补充二氧化碳可提高西瓜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产量。生产中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或用液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发生机等为二氧化碳来源,自动补充二氧化碳。但入工补充二氧化碳时需有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器,以保证适量补给。可根据种植无籽西瓜棚室的容积计算出需施放二氧化碳量,再根据化学反应生成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原料数量,然后在棚室内设好分布均匀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点。 利用化肥碳酸氢铵和工业硫酸起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铵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目前我国采用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宜大面积推广的一种方法。其具体作法是,在每亩面积的塑料大棚内,均匀地设置35~40个容器(可用泥盆、瓷盆、瓦罐或塑料盆等(不可使用金属器皿)。先将98%浓度的工业硫酸和水按1:3的比例稀释,并搅拌均匀。稀释时应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把硫酸往水里倒,而绝不能把水往硫酸里倒,以免溅出酸液烧伤衣服或皮肤。再将稀释好的硫酸溶液均匀地分配到棚内各个容器中,一般每个容器内盛入0.5~0.75千克溶液。然后再在每个盛有硫酸溶液的容器内,每天加入碳酸氢铵90克(40个容器)或103克(35个容器)。 一般加一次硫酸溶液可供3天加碳酸铵之用。二氧化碳气肥尬用时间最好在无籽西瓜坐瓜前后。在晴天中从日出后30分钟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只要光照充足气温在15℃以上时,即可施放二氧化碳气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