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趋势怎么回事(气温变化趋势是什么意思)
全球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目前地球正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温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另外环境的破坏也是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地气温将飙升至20度以上,为何近两年气候总是忽冷忽热?
气温忽冷忽热与全球灾害性气候增多或极端天气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全球变暖与天气气候之间的关系
每一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那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来了:未来极端事件会愈发频繁,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研究员黄磊的说法,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1961-2016年间,我国极端降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江淮、华南一带,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非常明显。2010年-2019年期间,除了旱情特别严重的2011年降水量格外低之外,其余9年降水量均超过1981-2010年这40年的平均值。2019年,全国共出现43次暴雨过程,较常年(39次)偏多。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气候变化无形之手
不仅在中国,世界其他各个地区都在面临降水失衡所导致的旱涝灾害,气候变化像一双无形的手,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处。
如今,全球变暖在大部分科学家那里早已达成了共识。澳大利亚认知科学家约翰·库克(John Cook)曾对 1991年至2011年发表的涉及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主题的近4000份论文进行了一项科学同行评审调查14。他发现,97%的论文认同人类导致全球变暖这一说法。本来应该进入冰河期的地球,气温不降反升,已经成为天灾的主要原因。
每一次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是地球的一次震怒。
2020年已经过半,今年以来发生的种种仿佛都在提醒我们:面对灾难,人类是那么渺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但可以预料的是,全球变暖加速,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抑制,未来洪水、蝗灾,甚至地震、火山、海啸,还会不断造访人类。
人是大自然的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时刻心存敬畏与热爱,就是对人类自己的尊重与负责。
全国气温起伏频繁,与哪些因素有关?未来气温趋势如何?
在我国是非常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天是过度时节,温度起伏显著。2022年在拉尼娜环境下,4月至今有6次冷空气经常影响在我国,致多地产生极端化降温事情。纵然4月至今在我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至今历史时间同期第六高,但因为温度波动水平大,尤其是京津冀地域多次全是降温的核心地区,温度起伏力度为1961年至今同期第二大,冷热波动特点尤其突出,给人觉得这一春季分外“冷”。
2022年4月至今,全国各地平均气温13.2℃,较长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至今历史时间同期第六高,与全球气候变暖发展趋势一致。4月温度波动经常,历经3次暖冷的显著起伏。3月31日至4月2日全国各地平均气温稍低,4月3-14日偏高,15-19日偏低,20-26日再度偏高,4月27日至5月2日稍低,5月3-10日偏高。全国各地均值最高温度的逐月转变特点与平均气温基本一致,体现了3次冷热起伏,但最高温度的震荡力度更高。
4月至今,京津冀地域平均气温为15.5℃,较长年同期偏高0.5℃;该时间段内,日平均气温最低限(8.5℃,4月1日)与最大值(23.9℃,5月4日)相距15.4℃;平均气温的标准偏差(偏移均值情况的水平)为4.5℃,较长年同期(3.0℃)稍大1.5℃,为1961年至今第二大,仅次1965年的4.7℃,说明温度变化幅度大;京津冀地域均值最高温度的标准偏差为5.6℃,也为1961年至今同期第二大。
4月至今,全国各地一共有44个我国气象观测站产生极端化日降温事情,在其中河北卢龙(12.1℃)日降温力度破历史时间极值点;91个我国气象观测站日最低温度提升月极小值,在其中74站产生在5月上中旬。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一共有15个我国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温度提升月极值点,5月上中旬陕西佛坪(38.1℃)、宁夏灵武(36.2℃)、甘肃兰州(35.3℃)等7站日最高温度破春天极值点。
春天处在大气环流转型期,冷暖空气主题活动经常,是温度秋意渐浓和冷热剧变的时节。2022年春天至今,已经有11次冷空气影响在我国,在其中有4次做到寒潮级别。尤其是4月至今,一共有6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在我国,在其中4月中旬至今持续3次冷空气主题活动均做到寒潮规范(4月22-23日、4月27-30日和5月6-8日),在2周时间内经历3次寒潮过程实在是少见。冷空气过程及寒潮过程数较长年同期偏多1.9和2.2次,各自为1961年至今并排第3多和第2多(1969年寒潮过程较多为4次)。
2022年4月27-30日,受全国各地型寒潮过程影响,新疆南边、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间局部地区、宁夏东部地区、陕西北边、辽宁东部地区和南边、河北南部、河南北边等地降温力度广泛有12~16℃,局部地区达16℃以上。
5月6-8日,受寒潮过程影响,东北、华北及其内蒙古中间、山东北部等地降温力度有8~14℃,东北中间及其辽宁中西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中北部等地超出14℃(图4)。全国各地过程降温力度超出8℃的领土面积达160.4万公顷。
最近在我国中北部冷热波动大并并不是汤加活火山影响下的全世界平均气温稍低的特点,而主要是遭受大气环流分阶段起伏和亚热带海温出现异常的影响。4月至今多次冷空气(寒潮)过程经常,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持续3次寒潮过程。在春末夏初时节,中北部大部地区降雨过少,在冷空气间歇期升温较快。
经常的冷空气主题活动与欧亚中高纬度西风带电场的分阶段起伏大息息相关,乌拉尔山堵塞髙压和东亚槽分阶段提高,引起3次寒潮气温过程。拉尼娜事情的持续性影响。拉尼娜环境下欧亚中高纬度电场经向度大且分阶段起伏显著,这为冷空气经常影响在我国带来了有益的气侯环境标准。
为什么现在全球气温逐渐上升
全球气温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
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扩展资料:
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有: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变暖
气温为什么越来越高
天气变得越来越热的原因是:汽车、飞机、工厂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形成了温室效应。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大气层形成一层温室气体膜,由此形成了温室效应,太阳的热量辐射到地面后,再反射到高空,这些热量由于温室效应无法散发出去,使得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原理
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紫到红的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
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