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母婴

大脑有多少突触(大脑有多少神经元和突触)

教会网 2022-12-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脑有多少突触,以及大脑有多少神经元和突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教会网www.xtdec.com喔。

大脑有多少突触(大脑有多少神经元和突触)

人类的大脑相当于几核?像电脑一样…运算速度大概多快?

复制了一段答案给你,反正目前的水平 计算机不可能超越大脑的运算速度。

人类大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可以很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

人类目前最大型的并行计算机,美国的白色战略加速计算机(White ASCI)也不过8000块芯片,和人类的大脑比,相差大约一亿倍,也就是差8到9个数量级。

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一般用一秒钟能做多少次加法运算来统计,目前最快的是日本的“地球模拟器”,每秒40亿次。

由于人脑是超级巨大的并行运算系统,所有突触以及每个突触上的所有蛋白质,都可以瞬间同时运动,蛋白质之间又只有几纳米距离,电流在这个距离上一秒可运行几千亿次,人脑运算速度的数量级就大得没法形容,大约1后面跟27个零到30个零。要知道,40亿次,才不过是4后面跟9个零而已,差了大约20个数量级。

所以,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以目前研究进展的速度而言,大约还要一百年才能实现。因为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也就是每年大约提高0.67倍,要提高20个数量级就需要100多年。俺这辈子肯定是看不到了。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计算机就两种电路状态,开或关,而脑细胞、脑神经、突触、蛋白质以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很多种,运动起来远比电路复杂得多了。所以人类搞清人脑功能的时间还要推后。

成人在动脑子时候脑神经元会变大长出更多突触形成更多回路吗?

对于成人大脑神经元再生问题,随着新的实验技术的产生,人们在许多成年动物中都发现了新生神经元的证据,而且这些新生的神经元似乎主要局限在海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某些神经元确实可以再成年后再生出来。

《自然》和《细胞·干细胞》曾发表过两项关于新生神经元的研究,一个团队研究的所有成年个体的脑标本中没有一例观察到新生的神经元,而另一个团队研究样本中,即使是老年人,死亡时海马仍然有数以千计的新生神经元。不过,这些新生神经元建立的神经连接数量比原有的神经元少很多,因此研究者推断,它们的功能可能有所欠缺。这两种方法并不能说明一方正确另一方错误。

而对神经干细胞的部分研究也支持成人大脑的确可以新生神经元出来,但这部分研究依然缺乏足够直接的证据。

而相对于神经元而言,新的神经回路的形成似乎顺利一些。虽然相关研究也存在冲突,但在部分领域,至少是与记忆相关的神经回路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神经回路可以被激活甚至是创造的。当然其发生条件不仅仅是动脑子这么单一,而是需要进行一系列思考、强化记忆、练习等等,形成长时记忆,巩固新的神经回路。

而神经元变大说,则基本不可能,神经元模样如图所示,大脑皮层每个神经细胞可就有30000个突触,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想,他也不需要变大,也没用空间让他变大,而是生成新的树突棘,产生神经元间的联系就好了。

部分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大脑的神经细胞包括几部分?

大脑的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组成神经节以及脑和脊髓灰质的主要成分。突起有两类:一是轴突,较长而构成神经纤维,外有髓鞘或无髓鞘;另一是树突,较短而分枝很多,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的末梢分支同另一个神经元或其树突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借助于神经细胞上的突触互相接续,形成了一个神经网络。应该指出的是:神经细胞上的突触数量会不断增加,“可以从1个突触增加到1万个,这样大脑中的突触总数可达到1014个(即100万亿个),因而能连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

科学研究表明:“树突刺的发展过程与智力的发展过程在许多特点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随着有机体的年龄变化而由贫乏到丰盛再到衰弱,它们都是随着有机体内部或外界的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智力落后儿童的树突刺的不完全、衰退的状态,使人不能不承认树突刺与智力是休戚相关的。而这种关系正是作为心理的东西的智力与它的生理基础的关系,也就是树突刺在信息传递中的神经机制转化为智力机制的关系”。

大脑有多少突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脑有多少神经元和突触、大脑有多少突触的信息别忘了在教会网www.xtdec.com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