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脸是什么意思(翡翠开脸是什么意思)
开脸是什么意思
开脸又称绞面、绞脸,是女子临出嫁时开脸,即改变梳妆样式,去净脸和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
虽说女性的脸颊汗毛不比男性那么浓密,但还是有一层薄薄的绒毛,以致民间有“黄毛丫头”一说。姑娘出嫁前是不能“开脸”的,只有披上嫁衣时才有这个资格,而且一辈子仅有这么一次。
俗话说,“小媳妇,过了门,开脸才是婆家人”。一般来说,开脸是在娘家进行的,也就是在出嫁当天进行的。开脸后,还要将当姑娘时的辫子散开,在后脑壳上挽成发髻,并插上簪子及各种饰品。
自此之后,姑娘再也不是涉世未深的黄毛丫头了,而变成了一个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姑娘的小媳妇儿。
开脸的由来
这种婚嫁习俗的由来,据说与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有关。传说杨广当上皇帝后穷奢极欲,贪恋美色,命人在民间广为搜罗美女,弄得有女儿的人家惶惶不安,纷纷找婆家希望尽快嫁了出去。
奉命搜罗美女的差役,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有时连出嫁的新娘子也不放过。有人便想了一个对策,将新娘脸上的汗毛除净,涂脂抹粉,装扮成仙女的模样,谎称祈福的神女来应对。
如此一来,差役看到轿里的新娘面如凝脂,眼露盈光,脸颊上一根汗毛也没有,绝非凡间女子可比,自然心中顿生诧异,难免会有几分惶恐,岂敢贸然无理。
当然,这种民间传说是不可信的。实际最主要的原因是开脸后的新娘,能够增添几分姿色,让面庞看上去更加的白净,光滑,细嫩,显得生动漂亮,招人待见。
开脸什么意思
开脸,便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又称绞面、绞脸。开脸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这关目,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也有叫搀妈奶奶做的。 新娘子开脸之前,新郎官必须先在新娘子脸上薅三把汗毛。此举听上去怪吓人的。薅三把汗毛,新娘子哪里受得了?!说法而已,不过是薅三次罢了,象征性的。这里有何象征含义?了解当地风俗的都知道,新郎肯动手,说明洞房花烛夜,一切如意,新娘子全新的人生是他揭开的。当然,新郎官不轻易动手,新娘子也不是随随便便让你动这手的。若是想动手则必须用一只去壳的熟鸭蛋,先在新娘子脸上抹上几抹。这里,实际上潜藏着新娘子想说的话,以及新郎官的认可。新娘子要求新郎官作此关目,意在表明,她原本和鸭蛋一样完美,是新郎官使她不再是黄花闺女的。不过,新娘子在忙着表明自身的时候,却忘了一件事,查一查新郎官婚前是否规矩。恐怕当时都没有现成的方法。这对新娘子来说,似乎不大公平。不知现时的新娘子们是否在意这一点,有无新的法子。没有探寻过,不得而知。
结婚有个习俗叫开脸,开多少次?
开脸开一次即可。
开脸一般指绞面。当“美容”这一词还没在我们生活中诞生与蔓延的时候,就有了“绞面”。
先前女子出嫁之时,会邀请“绞面师”(家庭和美的妇女)来为新娘绞面,把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意为让新娘别开生面,祝愿她婚姻幸福美满。
古法绞面这门手艺自古有之,是闺房手艺,妈妈传女儿代代相传,在没有现代美容技术的时候,这项手艺几乎遍布全国。
仅用两根线就能将人的面部、颈部细小的汗毛绞掉,还能将眉毛修得更加美丽。接受绞面后,人的面部会变得光洁而富有弹性。
开脸的过程:
“绞面师”首先在顾客脸上涂上粉(先前科技不发达,使用的是少许上等石灰或者其他粉状物;当今使用粉底等化妆品)。
接着拿出一条麻线,挽成8字形的活套,右手拇指和食指撑着8字一端,左手扯着线的一头,口中咬着线的另一端。
右手拇指一开一合,咬着线的口和左手配合右手,如此8字形套在脸上拉来拉去,直到汗毛被拔光,一张光洁的脸呈现出来。
“绞面师”再把顾客的眉毛修成月牙眉或妃子眉等形状。绞净面毛可令颜面光洁,之后重生的汗毛会较细,久而久之,毛囊收缩,能收到长久美容之功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