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交响处 闽东第一城—解码宁德蕉城区的千年脉动
在东海之滨的弧形海岸线上,一座千年古城枕山襟海,北承太姥余脉的灵气,南接三都澳的浩瀚碧波,这里是宁德市蕉城区,一个拥有1800余年建制史的闽东重镇,一片孕育了海洋文明与山地文明交融共生的神奇土地,从三国时期的造船工坊到明代的抗倭前哨,从"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到新时代的锂电之都,蕉城区的历史轨迹如同三都澳的潮汐,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出独特的文明浪花。
山海之间的地理密码 北纬26°39′的地理坐标,为蕉城区勾勒出独特的自然轮廓,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千米以上的高峰多达26座,最高峰第一旗山海拔1479米,与海拔不足10米的东湖塘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垂直分布的地貌特征,使得全区兼具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年降水量高达2350毫米,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态奇观。
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其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10米以上深水航道达73公里,可建万吨至50万吨级泊位118个,这个"五邑咽喉"不仅是福建离长三角最近的出海口,更是中国海岸线中点的重要节点,2019年,国务院批复的《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将三都澳定位为"东南沿海重要临港工业基地和对台综合枢纽港"。
千年文脉的时空对话 三国东吴永安年间(258-263年),温麻船屯的设立拉开了蕉城历史的序幕,唐开成年间(836-840年)建造的支提寺,至今保存着明万历年间御赐的千尊铁佛,印证着"不到支提枉为僧"的佛教盛况,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长溪县宁德乡升格为宁德县,标志着这片土地正式成为独立行政单元。
抗倭名将戚继光与蕉城的渊源尤为深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家军在横屿岛歼灭倭寇2000余人,留下了"继光饼"这一穿越时空的美食记忆,清康熙年间,三都澳设立福海关,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茶叶口岸之一,鼎盛时期年出口茶叶达30万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产业蝶变的现代传奇 进入21世纪,蕉城区开启了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工业强区的华丽转身,2008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犹如投入三都澳的一颗"科技石子",激起了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澎湃浪潮,2022年,全区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全球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搭载"蕉城芯"。
现代农业同样书写着山海协奏曲,拥有"中国大黄鱼之乡"美誉的蕉城,2022年大黄鱼产量达19.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0%,天山茶区作为闽东四大茶区之首,现有茶园面积13.5万亩,天山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霍童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内,晚熟龙眼与早春枇杷的种植技术屡获国家专利。
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在霍童古镇,始于隋代的"二月二"灯会传承千年,线狮艺人能让重达34公斤的狮子在5米高台上腾跃翻飞,八都镇猴盾村的畲族双音唱法,以独特的"假声"发声技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溪镇的文昌阁,至今保留着清代科举士子留下的128篇诗文墨宝。
美食文化更是活态传承的典范,霍童肉丸以番薯粉包裹五花肉的传统工艺延续百年,三都澳的鱼露发酵技艺需要历经三年日晒夜露,在蕉城老街上,26家传承三代以上的老字号店铺,仍在用传统方式制作光饼、麦芽糖和八果糕。
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创造了城市中央湿地保护的"蕉城模式",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将28条内河与东湖联通,形成34.7公里的生态廊道,园区内监测到的鸟类从建园初期的126种增加到现在的193种,其中黑脸琵鹭种群数量占全球的5%。
在新能源领域,全区已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128座,总装机容量达320兆瓦,三都澳海上风电场的50台6兆瓦风机,年发电量可满足6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2022年,蕉城区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38.7%,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五年居福建前列。
未来发展的战略擘画 根据《宁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蕉城区正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空间格局,以三都澳新区为核心,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七都溪流域和霍童溪流域为两翼,建设生态文旅经济带;在飞鸾、漳湾、八都布局三个特色产业园区。
在乡村振兴方面,全区培育出3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打造了霍童线狮文创基地、九都脐橙庄园等12个三产融合示范项目,虎贝镇黄家村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村集体年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28万元。
这座千年古城,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山海交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支提山巅,三都澳的货轮已鸣笛启航;当古街巷的青石板映照晚霞,新能源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仍在高效运转,蕉城区用1800年的文明积淀,诠释着山海之间的永恒对话,用创新与传承的双重奏鸣,演绎着闽东大地的现代传奇,在这片充满张力的土地上,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正编织着更为壮丽的发展图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