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

沂蒙深处的桃源秘境—探访费县大田庄乡村振兴之路

教会网 2025-04-27

在鲁南大地层峦叠翠的怀抱中,费县大田庄如同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这里山岚缭绕的清晨,老农赶着黄牛踏过青石板的声响能穿透半个世纪的光阴;暮色四合时,炊烟与晚霞交织的画卷里,藏着中国北方乡村最本真的模样,这个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小乡镇,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篇章。

沂蒙深处的桃源秘境—探访费县大田庄乡村振兴之路

地理密码:山水之间的生命脉络

大田庄乡的地理坐标定格在北纬35°23′至35°31′之间,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3%,发源于蒙山主峰的涑河支流在此蜿蜒成18道水湾,滋养着两岸的万亩良田,独特的地质构造让这里形成了"三山夹两峪"的自然格局:青云崮、挂心橛子、望海楼三座海拔超600米的山峰如同天然屏障,守护着周家庄、五圣堂等古村落。

地质学家曾在此发现距今25亿年的变质岩层,这些记录着地球演化密码的岩石,在阳光折射下会泛出奇异的紫色光晕,山间分布着37处天然泉眼,其中以"龙泉"最为神奇——其水温常年恒定在18℃,冬日热气蒸腾,夏日寒凉沁骨,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大田庄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历史年轮:刻在石板路上的记忆

走进周家庄村的明清古巷,脚下斑驳的青石板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村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防御体系:5米高的圩墙环绕村落,4座碉楼遥相呼应,村中56处明清宅院中,尤以张氏祠堂最具特色,其"一梁挑八柱"的木构技艺,展现了古代工匠惊人的智慧。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115师的后方基地,在青云崮山腰的天然溶洞中,至今可见当年兵工厂留下的铁砧和炭火痕迹,村头那株三人合抱的唐代银杏树,1941年曾遭日军炮火焚毁主干,却在次年春天奇迹般萌发新枝,被当地人奉为"抗战神树"。

生态画卷:人与自然共生的当代实践

站在青云崮观景台俯瞰,3.2万亩生态林构成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林业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这里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600个,是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8倍,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61%提升至现在的79.3%。

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当地农民探索出"树下种药、林间养鸡、坡地栽果"的立体种养模式,五圣堂村的板栗林下,3000亩金银花与赤松茸和谐共生;黄土庄的散养芦花鸡,啄食林间昆虫的同时为果树提供天然肥料,这种生态循环农业使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叶子变票子"。

文化基因: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

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山神祭",是大田庄最隆重的民俗盛会,村民们用新采的艾草扎成九尺高的神像,青年们抬着神轿翻越三座山头,沿途72个自然村的百姓都会设香案相迎,这种源自明代的农耕祭祀,如今已演变为融合非遗展演、特产展销的综合性文化节。

在挂心橛子山脚下,79岁的老艺人周德昌仍在坚守濒临失传的"皮影戏",他亲手雕刻的368件皮影中,既有传统剧目的人物,也有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操作无人机的现代农民,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创新,让大田庄的故事有了更富时代感的表达。

振兴之路:绿水青山的经济转化

2018年启动的"全域旅游"战略,为大田庄打开了发展新局,政府投资1.2亿元修建的68公里生态廊道,将25个特色村落串联成珠,青云湖度假区引入社会资本3.8亿元,建成了鲁南地区首个森林康养基地,统计显示,2022年全乡接待游客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在黄土庄现代农业园,5G智能大棚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车厘子亩产达到传统种植的3倍;周家庄的电商服务中心,每天有2000单板栗、苹果发往全国各地,更令人振奋的是,32名返乡创业青年带来的民宿集群项目,让老宅院焕发出"诗意栖居"的现代魅力。

未来图景:乡村价值的多元重构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大田庄人正在描绘更宏大的蓝图,规划中的"沂蒙生态文化走廊"将串联起红色遗址、地质奇观和传统村落;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的特色种质资源库,致力于保护开发12个地方特有农作物品种;投资5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2亿千瓦时。

但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人们脸上——那些曾经布满皱纹的愁容,如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五圣堂村的王桂花大娘在抖音拥有3万粉丝,她拍摄的"山居日记"让城里人看到了真实的乡村生活;周家庄的年轻支书张伟,正带领村民筹建乡村创客空间,他说:"我们要让世界看见,新时代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青云崮的峭壁,大田庄的山水田林又披上金色的薄纱,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只是万物生长的韵律,和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永恒诗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这个沂蒙山深处的小乡镇,正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着鲜活样本,或许,这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在二十一世纪的最佳注脚——既保持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淳朴底色,又跃动着创新发展的时代脉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