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收藏

万有文库多少本(万有文库的数值多少钱)

教会网 2022-10-25

字典以及词典一共多少本?

(一)字典

万有文库多少本(万有文库的数值多少钱)

1、康熙字典 清康熙张玉书等编纂,1916年成书。收字47035个,比以前任何一部字典的字数都多,按214个部首排列。清王引之作《字典考证》,指出它引书错误达2588条。因收字多,引证多,从中可以查到其他字书中所没有的文字和音义,所以直到现在,它对读古书、翻阅原始材料还有帮助。本字典版本很多。商务印书馆1933年石印本,有四角号码索引,最便。《万有文库》第一集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同文书局本。

2、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等编。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是《康熙字典》产生二百多年以后出现的第一部大字典。收字48000多,按 214个部首排列。字义分条列举,解释较完备简明。反切只用《集韵》。改正了《康熙字典》的缺点和错误。

3、汉语大字典 本书编辑委员会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全书八卷,1986年10月出第一卷,至1990年10月出齐。收字56000左右,按改进的200个部首排列。 1993年出版一卷本。 1995年出版三卷本。本字典注意吸收前人及今人研究成果,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录了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以明其结构演变。在字音方面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并收列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注重考释常用字的常用义和生僻义,并注意考释生僻字的义项。

4、古汉语常用字典 本书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1929年9月初版。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每字释义先列本义(或基本义),然后依次列引申义、假借义。另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个,只注音,释义,无例句。

5、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主编魏建功。有音序本和部首本两种。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出版。音序本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后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多次重排。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修订,历时两年多,最新修订本于1998年5月出版。修订本根据国家最新语言文字规范及有关标准,对字形、字音、释义、例证等都作了较全面的修订,明确区分了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增加了部分带注解的复音词。

6、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李行健主编。本字典所使用汉字形体一律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规范字形为标准,不使用被简化的繁体字,被淘汰的异体字以及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等。正编及备查字共收单字近10000个。随义项逐条标注词性。商务印书馆1998年 4月初版。1999年4月有第3次印本。

7、同音字典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1956年新一版。收字约一万,按注音字母音序排列,用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单字的解释后列举包含这一单字的语汇,共有三万条。某些字的语音特点,如旧入声字,浊母字都有不同的符号表示。对于词义的古今差别、词的使用范围也有说明。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小型现代汉语字典。

(二)词典

1、辞源 有新旧两种。旧《辞源》,陆尔奎等编纂,从倡议到编成,用了 8年的时间。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 1931年又出版了《辞源》续编。 1939年出版正续编合订本。1949年又出版简编本。正续编全书吸收了国外辞书的优点,收字一万多,词目10万余条,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术语、人名、地名、书名等。单字按部首排列,注音采用《音韵阐微》的反切,或注直音,并附《诗韵》韵目。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百科性词书。

2、新《辞源》,系古汉语词典,供阅读古书之用。1958年开始对《辞源》进行修订,修订稿第一册于1964年出版。 1976年起,由广东、广西、河南、湖南4省(区)协作修订,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共四巨册。单字按部首排列,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加注《广韵》反切,书证一律标明作者时代、篇目和卷次。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每册后附《四角号码索引》。

3、辞海 也有新旧两种。旧《辞海》,陆费逵、舒新城等编纂。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36—1937年出版。 1947年修改后出合订本。本书是《辞源》出版后又一大型的百科性词典。收单字1万3千多个,按部首排列,注音有反切、直音及韵部,收词10万多条。因出版在旧《辞源》后,本书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进。引书加篇名,注释加新式标点。

4、新《辞海》,由1959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委员会,组织学者改编旧《辞海》,先出试用本,最后重加修订。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三卷本。收单字14872个,按部首排列,词目91706条,也是一部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古今地名、历史事件以及专科术语的百科性词书。 1982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 1999年又出版了彩图本,收单字19485个,条目122835条,有彩色图片1.6万幅。

5、辞通 朱起凤编纂。开明书店1934年出版,上下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年出续编一本。本书收古书中以联绵字为主的两字连用的异形同义连用的词语。何者为音近假借,何者为义同通用,何者为字形讹误,作者均作了细致的分析。有大量的引例,注明出处,至唐代为止。全书按《诗韵》排列,词条依下一字入韵。所附四角号码索引,笔画索引,则依词条之上一字。

6、联绵字典 符定一著。北京京华印书馆1943年初版。中华书局 1954年重印。按部首排列,依《康熙字典》例分为12集。所收以双声、叠韵、叠音词为主,兼收一般的双音复词,大都从唐以前古书选录的。每一词条先注出7、《说文解字》大徐本的反切,无则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然后释义,罗列古书用例及注文。

国语词典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出版第一册(约占全书四分之一),1945年全书出齐,共八册。1947年再版,改订四册。本书收词按注音字母音序排列。收词约10万条,对宋元以来的白话词语以及北京口语尤为注意。本书重在注音,注明标准音力求准确,以为研习汉语、矫正读音之助。按北京音标调,汉字直音,于字之四点作圈、点表示。字前加·,表示轻声。必须儿化者,汉字加“儿”,注方“儿”。因儿化而变音者,照变音标音。可儿化汉字加“儿”,注音加“儿”。汉字旧读原有区别者,如旧音韵尾收m而现在并入韵尾收n之字,均有特殊的标志。

8、汉语词典 本书是《国语词典》的简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3月初版,后多次重印。书首《重版说明》:“本书是《国语词典》(1947年版)的删节本,这里只保留作为原书特点的古汉语材料和北京话词汇,专备语文研究、词书编纂和教学上参考之用。原书是三十年前编纂的,注意释义,有不少和现在词书音义的发展变化不相一致处。”本书仍按注音字母序排列,用注音字母注音。

9、中文大辞典 台湾省本书编辑委员会编纂。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 1968年出版。分装40册。收单字49905个(包括补选17字),复音词371331条,还有部分词组和成句,总词目52万条。1976年出版修订普及本,10册。本书是百科性的大型词书。

单字按部首排列,单字及复音词、词组、成句都编有序号。字头之下,依次列甲骨、金文、篆、隶、草、楷各体。注音先引用《玉篇》、《类篇》、《广韵》、《集韵》、《韵会》、《字汇》等书的反切,然后以注音字母及国语罗马字注明今读。释义力求义项完备,引证详注出处。

10、汉语大词典 本书编辑委员会及本书编纂处编纂,实际由五省一市,即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四百馀人参加编写,逐层修改字稿,全书十二卷,《附录·索引》一卷,共1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第一卷至1994年4月出版第13卷。

本书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单字22000左右,按改进的部首排列。专科词语只收已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内的。共收词目约37万条,着重全面阐述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力求义项完全,释义确切。

单字标注现代音与古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现代音。古音包括中古音与近古音,以中古音为主。古音用反切标注。在《广韵》《集韵》的反切后依次列声调、韵部与声类,其他韵书反切后只标注声调和韵部。字书只列反切。

11、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吕叔湘、丁声树曾先后主持该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商务印书馆1960年印出试用本,1937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内部发行,1979年正式出版。 1989年出《补编》,收条目约两万多条。1996年7月出版了修订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增收新词、删汰过于专门的陈旧的词,修正、完善释义,推行字音、字形的规范方面。本书的编辑方针是“推行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主要收录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词,文言词选收现代仍然使用而且出现频率较高的,方言词选收较常见而且使用地区较广的,专科词选收一般专著、通俗读物和课本中常用的以及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现收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约56000条,单字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挑列。以规范简化字作为单字条目的字头,繁体字、异体字括附于正体字头之后。用汉语拼音标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异读词以普通话审定的一读为准。传统上有两读并且比较通行的酌收两读。口语词、文言词、方言词分别以“口、古、方”标示。音译外来词,附注外文,标明国别。条目释义简明精当,以现代汉语为准,不详列古义。

典章制度

怎样查古代典章制度,问题看来比较简单明了。概括说来,即可从三方面入手:一、了解历代制度的沿革,主要可查《十通》;二、查一代制度,可利用会要、会典;三、作较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核对史志和参考其他专著。当然,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如纵的利用《十通》查各类制度的历史因革,可以参考会要、会典,横的利用会要、会典查一代史实,也可参考《十通》。一般情况下,查了《十通》、会要也就够了。但是,由于《十通》、会要等主要取材于史志、实录、奏疏等等,已是第二手材料,所以查出的结论要加以引用时,最好与原始材料核实一下;而作较深入的研究时,更应该和原始材料参照使用。另外,还应该参考关于各种制度的专门著作。

唐以前的史志编纂已简述如前,唐以后各史基本上都撰有志书,清代以来学者更有补志之作,一补史之缺志,二补史志所不详备,三则为考证和纠谬。这些补志较集中的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编印,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希读者注意。此乃考史者所必备,应知利用。又类书中往往收集了部分关于典章制度的资料,有时也可翻翻,不过总不及《十通》、会要详备。

一、利用《十通》查历代制度

《十通》有多种版本,目前最通行的是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影印精装本,连索引共计二十一册。

这个本子一则比翻阅线装书方便,二则编有索引易于检查,故较受欢迎。

为避免重复和节省篇幅起见,关于《十通》的书名、卷数、作者、内容和时代起迄,这里不一一介绍,仅录《十通索引》所制《十通一览表》于下,以供参考:

读者如熟悉《十通》各书的大体内容和分类情况,可以直接翻阅《十通》,而不一定要先查《十通索引》。例如春秋末期实行“初税亩”,这是田赋制度的一大变革,也是确立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翻开《通典》卷四《食货·赋税上》和《文献通考》卷一《田赋一》,即可查得“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等材料。

《十通索引》分为二种:

其一为四角号码检字索引,系将《十通》中所载之制度名物,篇章节目,凡成一名词,或可特立为一条目者,都用四角号码法编码排列,下注其所隶之书,所见之页,及所始之栏。如欲知“兵部尚书”之沿革者,则按“兵”字之四角号码7280即可检得兵部尚书 典137中兵部尚书(续)典1287中兵部尚书(清)典2170中由此可于《通典》137页中栏,《续通典》1287页中栏,及《清朝通典》2170页中栏等处检到之。又如欲知“籍田”之断代史料者,则于“籍”字之四角号码8896下可见藉田——周至唐典264上籍田——唐至明典1429上籍田——清 典2270上这里,所注“周至唐”、“唐至明”及“清”等字样,即指该段文字所包含之时代,读者只须根据需要,按页数检之,即可索得。

未曾熟习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可先查所附《单字笔画检查表》。

此种索引为专查某一特殊事物,或任何人名、地名者而设。若欲知某种史料之大概,某一制度之内涵,或某一时代之人物地理者,则可利用第二种索引。

第二种索引为分类详细目录。因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间内容各异之故,它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混合三通典之详细目录,按《通典》原有各门,分为八类:一、食货类 二、选举类 三、职官类 四、乐类 五、兵类 六、刑类七、州郡类 八、边防类。

第二编为混合三通志之详细目录,亦按原书之二十略及本纪、列传等,分为下列各类:

一、本纪 二、年谱 三、世家 四、列传 五、氏族略 六、六书略 七、七音略 八、天文略 九、地理略 十、都邑略 十一、礼略 十二、谥略 十三、器服略 十四、乐略 十五、职官略 十六、选举略 十七、刑法略 十八、食货略 十九、艺文略 二十、校雠略二十一、图谱略 二十二、金石略 二十三、灾祥略 二十四、昆虫草木略。

第三编为混合四通考之详细目录,亦按《通考》原有各门分为下列各类:

一、田赋考 二、钱币考 三、户口考 四、职役考五、征榷考 六、市籴考 七、土贡考 八、国用考九、选举考 十、学校考 十一、职官考 十二、郊社考(群祀考附)十三、宗庙考(群庙考附) 十四、王礼考十五、乐考 十六、兵考 十七、刑考 十八、经籍考十九、帝系考 二十、封建考 二十一、象纬考 二十二、物异考 二十三、舆地考 二十四、四裔考 二十五、外交考 二十六、邮传考 二十七、实业考 二十八、宪政考。

又《十通》各书之序跋考证等项,无类可归者,列诸篇首,曰总类。

此项索引,系将《十通》原有之十种简单目录,化为三种详细之目录。每一编中,各按原书之门类节目,把从各书中所摘出之详目,分类排次,注明页数起讫。这样,凡同类之文字,其目均并列于一处,可以一览了然。

以上二种索引,前一种便于特索,后一种利于类推,读者可因所检之不同,而参用之。

二、利用会要、会典查一代制度

会要、会典中的材料极为丰富,查一代制度,应知利用。如唐德宗时宰相杨炎创立两税法,在《文献通考·田赋考》虽可以查到其大致内容,但《四库提要》曾指出杨炎定两税法奏疏,最关沿革,《文献通考》佚而不载,是一大疏略。然而查一查《唐会要》,于卷八三《租税上》即见该奏疏全文,可知会要之极为有用。又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讲究《春秋》笔法,而于典章制度疏漏较多,有赖《五代会要》“得以收放失之旧闻”和订正欧史之谬。《宋会要辑稿》对于查考赵宋一代制度,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他会要,对查该朝典章制度,都不失为史料的重要宝库,值得加以重视。

现将会要、会典的作者、卷数、版本及其分类开列于后,以供参考。

《春秋会要》四卷,清姚彦渠撰,中华书局1955年校点本。卷一为世系、后夫人妃,卷二为吉礼,卷三凶礼,卷四宾礼、嘉礼,计六门、九十八事。

校点时曾取原书所本“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原文及有关书籍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是目前通行的较好版本。

《七国考》十四卷,明董说撰,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记战国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十四门: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

校点时以守山阁丛书本为主,以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参校。

《秦会要订补》二十六卷,清孙楷撰会要,徐复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分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门。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书对秦制与山东诸侯递相仿效之有显例可见者,亦详著于编,以明秦制并非完全独创而无因革可寻。

《西汉会要》七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华书局1955年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本。

计十五门、三六七事。十五门是: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其他会要所分门类大都仿此,或略有增减改动。

校点本据清江苏书局翻刻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汉书》校点本,校正了原书若干错误。

《东汉会要》四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此书亦分十五门,计三八四事。新版以清江苏书局翻刻的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后汉书》标点本,校正了某些原书的错误。

《三国会要》二十二卷,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分为帝系、历法、天文、五行、方域、职官、礼、乐、学校、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四夷十五门。

是书旁搜博引,引书在一五五种以上,极有参考价值。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此书不分门,凡五一四目,“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该”,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五代会要》三十卷,宋王溥撰,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凡二七九目。编者从五代历朝实录中引录了不少奏章、诏令,所记颇有史料价值,可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相互补充。

校点本以清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同时参校武英殿本、沈镇本和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藏传钞本,以及《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册府元龟》等,附有校记。

《宋会要辑稿》二百卷,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精装八册。

此书为宋代官修,清徐松辑,北京图书馆1936年影印,共二百册,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祟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十七门。此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宋李攸撰《宋朝事实》二十卷(中华书局1955年据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1937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亦为查考宋代典章制度的有用参考书。

《明会要》八十卷,清龙文彬撰,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精装二册。

分为十五门,系以子目四九八事。十五门为: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

《西汉会要》、《五代会要》都是不加论断的。《唐会要》则有苏冕的《驳议》;《东汉会要》间附按语及杂引他说。此书录有《辑览御批》、《三编发明》及其他论列。

此外,如《明会典》,万历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四十册,《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时官修,嘉庆、光绪时重修,亦可参考。

三、参考其他有关专著

《通典》八门、《通志》二十略、《文献通考》二十四考等等,其中不少门类都有一些相应的专门论著可供参考,这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不能忽视的。这里仅以“职官”为例,作一说明,希读者特别留意!

历史上各种职官的名称、建置、职掌、品级、员额极为复杂,不仅代有因革,就是一代之中也往往废置不常。虽然二十四史中对每代官制多数撰有专志述其大要,《十通》和会要、会典等也有专章论叙,“但或则断代为书,不便检阅,或则疏略不全,难裨实用,因而就有职官专书的出现”。

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成书较晚,搜采亦较完备。其书以清代官制为纲,每类先列表,把上古至明的职官名称排比对照,以便知道清代某官相当于前代何官。表后是考证,援引古书说明历代官制之沿革置废。有殿刻原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卷目如下:

1宗人府2—4内阁5吏部6户部7户部三库8户部仓场衙门9礼部10乐部11礼部会同四译馆12兵部13刑部14—15工部16户工二部钱局17理藩院18—19都察院20五城21通政使司22大理寺23翰林院24经筵日讲起居注官25文渊阁阁职26詹事部27太常寺28坛庙各官29陵寝各官30光禄寺31太仆寺32顺天府33鸿胪寺34国子监35钦天监36太医院37—41内务府42銮仪卫43领侍卫内大臣44八旗都统45前锋护军统领46步军统领47火器健锐虎枪各营48盛京将军等官49盛京五部等官50总督巡抚51学政52司道53—54知府知县等官55各省驻防将军56提督57总兵副将58参将游击59河道各官60漕运各官61盐政62关税各官63各处驻札大臣64宗室封爵65世爵世职66圣贤后裔67师傅保加衔68文武官阶69王府各官70新疆各官71藩属各官72土司各官

全书头绪纷繁,又无索引,查检颇为不便。道光年间,黄本骥删去释文,仅存诸表及简略的清代官制说明,约为六卷,仍称之为《历代职官表》。黄编本虽较简略,但对一般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使用上也较方便,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时,予以仔细校勘,纠正了不少错误,改进了表中官名的排列,并加新式标点,又请瞿兑园撰写《历代官制概述》,通论历代官制沿革情况,刊于表前,以便读者对历代官制先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另有《历代职官简释》以解释表文,附于表后。全书之后又编有索引,极便参考。

此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编印的《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亦可参考。

又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可供研究清代官制之用;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可供查1912—1928年职官之用。

侬智高的注释

(1) 据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二卷”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二月”条载侬智高之父于1039年为交趾所虏;另据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十三卷云,是年智高十四岁,则其生年当为1025年。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八O卷“宋仁宗至和二年六月乙”条称侬智高卒于至和二年四月,是为1055年。

(2)(36)(9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七·西原蛮》三三O卷 2587、2588页。王云五总编“万有文库”本。

(3)元·脱脱《宋史·地理志六·广南西路》九O卷224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7)(12)(14)(15)(26)(28)(35)(41)(52)(68)(69)(78)(88)(89)(94)(96)《涑水记闻》十三卷139至147页。

(5)(51)(75)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仁宗平侬智高》十卷1、3、7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

(6)越·佚名《越史略·阮纪·太宗》二卷7页,“守山阁丛书”本。按:该书篇目“阮纪”实为“李纪”,此所记系越南李朝太宗皇帝事。

(8)《宋史·太宗本纪》四卷55页。

(9)(30)(47)(77)(81)(90)(95)(99)《宋史·蛮夷传三·广源州》四九五卷14215至 14218页。

(10)(16)《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二卷“李太宗通瑞五年十二月”条、“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二月”条。

(11)(20)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五卷170至171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13)(21)越·史馆钦奉编定《大越史记》本纪二卷“李太宗通瑞五年十二月”条、“李太宗天感圣武五年九月”条。

(17)(27)清·苏士俊《南宁府志·杂类志·驭蛮》四O卷12至13页,清乾隆七年(1742年)版。

(18)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二卷“李太宗明道二年九月”条。

(19)(86)宋·李攸《宋朝事实·兵刑·平广南蛮贼侬智高》十六卷253、 255页,“万有文库”本。

(22)《宋史·仁宗本纪》十一卷227页。

(23)(24)《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六八卷“宋仁宗皇佑二年二月丙戍”条、“五月戍申”条。

(25) 同(9)按亓赟之“亓”,《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丌”,《宋朝事实》作“元”,《涑水记闻》作“( )”,《文献通考》作“并”,《宋朝事实类苑》作“邢”,此依《宋史》校点本。

(29)(31)(45)(9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一九八册“蕃夷”五之61、62、 64。

(32)同(5)2页。按:“陈珙”,一作“陈拱”。

(33)(53)(5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五二卷“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乙巳”条、“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癸丑”条、“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壬戌”条。

(34)(64)宋·滕元发《孙威敏征南录》2、4页,“续金华丛书”本。

(37) 宋·余靖《武溪集·大宋平蛮碑》五卷3页,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下同。

(38)《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四九五卷14214页。

(39) (42)(43)宋·曾巩《曾南丰文集·与孙司封书》五卷3页,清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会文堂粹记版。

(40)宋·魏泰《东轩笔录》十二卷11页,“禆海丛书”本。

(44)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宋士尧传》二六一卷3页,清同治四年(1865年)补刊本。

(46)(60)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集贤校理丁君(宝臣)墓表》二五卷207、20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元刊本。

(48)清·魏笃《浔州府志·宦迹志·良循·孙抗》十九卷2页,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本。

(49)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广西转运使孙君(抗)墓碑》八九卷55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无锡孙氏小渌天藏影宋本。

(50)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忠孝节义·潘盎、谢福》五四卷6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4)同(50)《忠孝节义·曹觐》五三卷692页。

(56)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忠孝》四卷3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57)同(50)《忠孝节义·赵师旦》五三卷691页。

(58)同(49)《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宝臣)墓志铭》九一卷572页。

(59)同(23)一七三卷“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癸亥”条之注。

(61)同(49)《桂州新城记》八二卷519页。

(62)宋·王铚《默记》下卷4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63)宋·曾巩《隆平集·儒学行义·孔宗旦》十五卷16页,清康熙刻本。

(65)宋·宋祁《宋景文集·上仁宗论河北及岭南事宜》拾遗九卷3页,“湖北先正遗书”本。

(66)同(62)上卷11页。

(67)同(65)《高观文(若讷)墓志铭》六O卷3页。

(70)同(23)一七四卷“宋仁宗皇佑五年正月庚申”条。

(71)同(50)《将帅才略·侍其渊》五五卷724页。

(72)(73)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织事本末·广源叛蛮》五O卷5至6页。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雅书局刻印本。

(74)宋·李挚《忠肃集·东上閤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弼)墓志铭》十二卷159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76)同(23)一七六卷“宋仁宗至和元年四周庚申”条。

(79)《宋史·余靖传》三二O卷10410页。

(80)同(37)《大宋平蛮京观志并序》五卷4页。

(8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侬智商》三一卷18页,“万有文库”本。按:狄青斩败将数,《宋史·狄青传》云三十人,《武溪集·大宋平蛮碑》曰三十一人,《默记》上卷作三十余人,略有出入,确数俟考。

(83)同(40)四卷1页。

(84)宋·刘延世《孙公(升)谈圃》上卷4页,“说库丛书”本。

(85)见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南宁府部·艺文》一四四五卷一七五册1至2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87)同(11)《权智》十三卷88页。

(91)(101)《宋史·肖注传》三三四卷10733页。

(92)同(4)143页。按:侬智高被捕之子,《宋史·广源州传》四九五卷14281页,《隆平集·侬智高传》二O卷15页(清康熙版)均书之为继宗、继封,明·李文凤《越峤书》四卷23页(广西第二图书馆藏油印本)则作继宗、继隆,各说不一,是非待辨。

(97)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壮族民间故事资料》三集2至13页,1959年铅印本。

(100)同(2)《四裔考六·南诏》三二九卷2586页。

(102)见王云、方龄贵《大理五华楼新发现宋元碑刻选录》15至18页,1980年中国元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油印。

(103)同(23)一八O卷“宋仁宗至和二年六月乙巳”条之注所引。

(104)参见黄现璠著《侬智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105)见黄振南:《壮族英雄侬智高》,《南国早报》,2009年7月11日。

(106)凌春辉:《论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百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107)黄现璠著《侬智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108)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韦纯束撰“序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09)《民族文献提要1949~1989》第627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110)《广西民族研究》本刊编辑部撰《开拓壮学 真诚奉献——纪念壮族著名教授黄现璠诞辰100周年》,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111)黄现璠著《侬智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罗彩娟:《侬智高研究综述》,《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