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董福祥札多少钱的信息
荣禄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能看出孙中山必成清朝大患 ?
因为荣禄是代表慈禧一方利益的,他们当然希望国泰平安,更何况孙中山的革命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利益,所以当然要反对。
荣禄的崛起,不但因为他有着敏锐的眼光,更在于他那超强的洞察力,如果说前面部分有很多“机遇”成分的话,那“庚子之乱”中荣禄的表现,就完全可以配得上“老狐狸”的称号
庚子年,慈禧向列强宣战,并下令围洋人的攻使馆区,这些都是荣禄负责。刚开始,荣禄派去的人是董福祥,董福祥对洋人的态度只能用他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臣无他能,唯能杀洋人耳”。他对洋人有着排斥和敌视,现在让他去打一个小小的使馆区,完全不会太费事。
可荣禄对局势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下令董福祥只准向天放枪,暗地里还为被围困的各国使馆配送食物、水果。
纵观荣禄的一生,起起伏伏,经过山川也跨过河流,青年得志而惨遭打压,最后经过十五年的磨炼,成为了晚清的干臣,也是晚清满族的最后一位聪明人。
不过即使他再聪明也改变不了满清江河日下的处境,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命运。满清最终也在荣禄去世7年之后,由荣禄提拔栽培的袁世凯所覆灭。
扩展资料:
荣禄与维新一派的世仇始于戊戌政变。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康梁党人都相信是袁世凯和荣禄的告密导致了政变。而近二十年来的史料重建,证明了慈禧训政早有计划。
而荣禄在政变后“尽一切力量”挽救新政成果也是事实。当时新旧大臣的分野并不明显,荣禄可算“体制内维新派”,甚至事后李鸿章也以“康党”自居,被革命家章太炎引为奇观。
华裔学者房兆楹评价道:“荣禄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未曾想作过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通过观察庚子之变中荣禄的作为,可归入政治家之列无疑,并与其他朝臣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庚子国变
南京博物院有哪些书画精品
南京博物院书画收藏精品非常丰富,例如:
法书名作:包世臣行书屏条 、 吴大澄篆书轴、徐三庚六言宣对联、赵之谦行书信札册 、吴昌硕行书七言、张纶英楷书宋庭、于右任为季陶书轴、章炳麟篆书轴、沈尹默书杜子美林散之七绝草书等;
各代名画:八骏图、墨荷通景屏、蕉菊双鸡图轴、山雨图轴、柳枝喜鹊图轴、墨蟹图轴、红梅图轴、新秋鹅浴图轴、竹廊纨扇图轴、潇湘风竹图轴、桃花鸳鸯图轴、蕉石萱花图轴、探珠图轴 、牵马图轴、甘谷菊泉图轴、春山策杖图轴、柘溪草堂图轴、岳阳楼图轴、昼锦堂图轴、锦石秋花图轴、静深秋晓图轴、仿大痴山水轴晓烟宿雨图轴等等。
其中最著名于世的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明代大画家徐渭的扛鼎之作《杂花图卷》。
《杂花图》卷纸本,水墨,纵37厘米,横1049厘米,画于万历年间。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13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笔迹爽劲,墨色滋润秀雅,宛如长歌之序曲。无怪著名美术家收藏夹谢稚柳先生在观后题字“天下第一徐青藤”!
康有为“围园劫后”是什么?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指责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罪名,并加以通缉追捕。那么,是康有为确实策划过“围园劫后”密谋,还是清廷事后的诬陷?至今令研究者费解。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百日维新”,以光绪皇帝被囚禁南海瀛台完全失去自由宣告结束,倡导变法维新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往日本;以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惨遭顽固派的杀害。事后,清政府指责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罪名,并加以通缉追捕。
关于围园劫后密谋,当事人留下的史料很少。最先披露这一密谋的是清政府在处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之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四日发布的一道有关康党罪状的上谕。然而,到底有没有“围园劫后”密谋,学术界则意见纷呈,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其一,康梁否认。倡导变法维新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在公开场合从未承认过兵围颐和园的密谋。据金梁在《四朝佚闻·德宗》记载,他曾亲自问过康有为关于“兵劫颐和园事”,康有为“怫然曰:‘乌得有此?我朝以孝治天下,小臣面对,谁敢妄言?此皆荣、袁辈不学无术,藉危词以邀权势耳!’”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卷三《政变前纪》中记载了初三日说服袁世凯勤王事,但未提到兵围颐和园,而说:当时维新党人“意上位危险,谅其事发在九月阅兵时耳”,说袁世凯勤王,“冀其于阅兵时设法保护”。在卷六《谭嗣同传》中详细记述了谭嗣同夜说袁世凯时的谈话:“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如何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福祥)、聂(士成)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主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这就是说,谭嗣同夜说袁世凯,是要袁在九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至天津阅兵时采取反政变措施,保护光绪帝,而不是在北京搞政变,当然也就没有兵围颐和园的事。
其二,围园劫后是诬陷康梁。持这一意见的研究者指出,如果说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其杀荣禄,代为直督,并即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则除非谭嗣同是白痴,才会说这样的话。袁世凯“新建陆军”所部只有七千人,而北洋大臣荣禄所辖,计有聂士成的“武毅军”一万三千人;董福祥的“甘军”一万一千人;宋庆、马玉良的“毅军”一万二千人,加上直隶绿营二万八千人;淮军一万二千人;练勇一万九千多人,总兵力在九万五千人以上,莫非还敌不过袁世凯的七千人?即使能够到达京师,自永定门至颐和园,将节节遭遇拦截;即使能够到达颐和园,但太后未遭劫制,皇帝先已被幽,那还谈什么救驾?那么,慈禧太后是否知有围园劫后之说呢?既然谭嗣同不曾做过这种荒谬绝伦的提议,则袁世凯何以又在他的《戊戌日记》中言之凿凿呢?论者指出,这是袁世凯迫不得已为求自保的手段。因此,高阳认为谭嗣同根本不会去劝说袁世凯带兵围园,因为这是绝对不可行的。所谓的围园密谋,只是反对派制造的谣言,杀六君子就是为了灭口。
康有为其三,确有密谋,证据为杨深秀上的附片。台湾学者黄彰健认为,确有围园密谋,康有为让杨深秀上折,在附片中提出要袁世凯派兵到圆明园挖金窖,可能光绪据此给袁下了旨,尽管光绪、杨深秀自己并不知有此密谋,但袁见此并印证谭嗣同初三晚所谈,以为确是让他带兵围园。康有为自编年谱也说:(八月初三)夜杨漪川(深秀)、宋芝栋(伯鲁)、李孟符(岳瑞)、玉小航(照)来慰……李孟符言,英人有七舰在大沽,将与俄战。吾未与诸公谈密诏事,而以李提摩太交来瓜分图,令诸公多觅人上摺,令请调袁军入京勤王。据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二日《申报》报道:京友来函云:八月初四日逆犯杨深秀上疏奏称,圆明园有金窖甚多,请准募三百人,于初八人内挖取。都人诧为奇异。实则与康有为谭嗣同诸犯同一逆谋耳。挖金窖是为了济练兵急需,而自八月初一起,袁世凯即奉命专门负责练兵事务。在明清两代,朝廷常用军人做工。建议光绪在召见袁时,责成袁派兵三百人入京挖金窖。杨深秀在戊戌年曾将康代拟之定国是摺及请奖陈宝箴等摺递上,都得到了光绪的谕允。新党要杨深秀八月初五日上此一附片,不过是想利用光绪对杨的信任,想骗取调袁军入京的上谕,使袁认为此次调军入京的真正目的不便在上谕中明白宣布,故借挖金窖为名,并以此使袁相信谭八月初三夜所说确为皇上所授意,而照初三日康原定订划行事。
其四,确有密谋,证据是《诡谋直纪》及梁启超密札。维新党人毕永年在政变前到达北京,与康有为来往密切,他记有康要他参与围园密谋的日记,后存于日本,名为《诡谋直纪》。毕永年在《诡谋直纪》中详细记录了康有为是如何劝说他带兵围园的。汤志钧、杨天石见到此件后,认为这是确有密谋的可靠证据。据毕永年所记,政变前毕到达北京,康梁等正在紧张地筹划政变密谋事宜,要求毕积极参加,先是要他到袁世凯的军队中去,毕提出自己一个生人去了没法工作;后来又要求毕当袁带兵包围了颐和园后,带领壮士进园去捕杀慈禧。
其五,确有密谋,证据并非《诡谋直纪》。房德邻考证了《诡谋直纪》,认为是毕在政变后与康梁闹翻,根据传闻写的,并不可靠。而康有为的《自编年谱》却透露了他要在北京搞政变的图谋。康有为在其生前密不示人的《自编年谱》中这样记载:八月初三日接到光绪帝“朕位几不保”的密诏后,他就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商议劝说袁世凯勤王,当晚谭嗣同即到法华寺游说袁世凯。这里虽然没有说到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但说到要袁“率死士数百扶上登午门而杀荣禄,除旧党”,这样的举动,当然是要在北京搞政变了。如此,则兵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也应该是计划中的事了,否则怎么能“扶上登午门”呢?《自编年谱》又记,在谭嗣同赴法华寺的同时,梁启超也进城到金顶庙容闳处等候消息,而他自己则留在南海会馆整理行李准备赴上海接办官报,即《时务报》。当晚有好友杨深秀、宋伯鲁、王照等来探慰,他未向他们泄漏密诏事,“而以李提摩太交来《瓜分图》令诸公多觅人上折,令请调袁世凯入京勤王”。康有为的此项建议显然是为配合谭嗣同夜说袁世凯要在北京搞政变。可以断定,康有为等确实有利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而不是梁启超所说仅是防备九月天津阅兵时可能发生的政变。
围园劫后,一桩惊天大事,然而有无此事竟也众说纷纭,目前看来有的证据多一点,但即便没有,那也足以对慈禧、光绪的关系造成极大影响。
清朝荣禄生平?
荣禄(1836--1903),清末大臣。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荣禄参与确定载继承帝位,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纳贿,降二级,去职10余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将军。1894年,允准入京拜贺慈禧太后60寿辰,适逢中日战事紧急,留京再授步军统领,会办军务。战后,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督练北洋新建陆军。1898年6月,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旋即内调中枢,授军机大臣,晋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统近畿武卫五军。策划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谋废黜光绪帝。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主张保护各国驻京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1903年病死。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在《走向共和》的前半部分,有一位深受慈禧太后信赖的荣禄,历史上的荣禄是怎样一个人?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荣禄(1834~1903),字仲华,正白旗满洲人,瓜尔佳氏。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
1898年,光绪帝起用康有为、谭嗣同等参预新政,准备实行变法。慈禧太后惟恐形势有变,于是迅速起用了手握兵权的荣禄,授荣禄为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帅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军。当光绪皇帝依靠维新派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光绪帝又推行新政,起用新党等一系列谕旨,结果引起了一班守旧大臣的极度恐慌。荣禄见此情形,立即进京密谋于慈禧太后。
这时,恰好慈禧和光绪要去天津阅兵,而且荣禄在天津已经利用海防公所旧址修建了太后行宫和皇帝行宫,于是他们决定利用天津阅兵的机会,在必要时废黜光绪。这时,朝中的维新派也已感到形势的危急,想利用倾向维新的袁世凯在天津阅兵时,乘机杀掉荣禄。不料,袁世凯回到天津,立即把此事向荣禄告密(也有人认为,去天津向荣禄告密的,是御史杨崇伊)。荣禄得知这一情况,连夜赶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报告。慈禧乃于次日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
经过这次变故,荣禄益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授荣禄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节制北洋海陆各军。义和团运动前,曾经与慈禧太后密谋立端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皇储),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命荣禄为留京办事大臣。不久又诏赴西安行在,赏黄马褂,赐双眼花翎、紫缰。1902年1月,荣禄随扈自西安还京,加太子少保衔,转文华殿大学士。1903年荣禄病死,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