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收藏

郑板桥酒多少钱(郑板桥酒39度)

教会网 2022-11-03

郑板桥饮酒

这道题要用原法来解.从诗中可知,他先作诗后画画,第三次画画时,壶中还有一斗酒,那么,作诗前应有½斗酒.第二次画画前,壶中有(½+1)斗酒,第二次作诗前,壶中有酒 (½+1)÷2=¾(斗);第一次画画前,壶中有酒(¾+1)斗,第一次作诗前,壶中有酒(¾+1)/2=7/8(斗)∴壶中有7/8斗酒.

郑板桥酒多少钱(郑板桥酒39度)

★郑板桥说:酒能乱性,所以佛戒之。酒能养性,所以仙家饮之。所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求解

反了。原话是这样的:“酒能养性,仙家饮之。酒能乱性,佛家戒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就学佛。”

郑板桥欢喜喝酒,但是很穷,经常没钱买酒。这是他的自我安慰。

有酒的时候,“啊,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现在喝酒,是修仙啰!”

没酒的时候,“啊,酒能乱性,佛陀戒之,我现在不喝,是学佛啰!”

这难道不就是阿Q精神么?

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无地藏菩萨!

郑板桥的生平简介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我整理的郑板桥的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三绝”。他也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著作有《板桥全集》。那么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

其实,从经历来看,郑板桥的童年算是坎坷的了。本来父亲给他取名燮,字克柔,是希望他一生和和顺顺。结果不料郑板桥三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还好有一位爱他的后母,但对他最好的却是他的乳母费氏,就是这一份伟大的母爱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人物性格上,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在很多历史资料中说板桥是一位怪人,不仅因为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还因为他的画画的怪、文章写的怪、性情怪、行为怪。在他的“怪”中,含有几分幽默,又有几分真诚,同时板桥又颇有骂名。其实板桥为官时,深受百姓爱戴,因为他心系百姓,一身清廉,两袖清风。在早期时,板桥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很多人认为他“狂傲”,但其实他是一个清廉洒脱,不媚权贵的人。也许是因为他的怪,他的一身正气,难免会有骂名。和许多文人一样,板桥随性而为,不拘小节,洒脱正直又坦率。

郑板桥同性恋

在中国古代,便有了同性恋的现象。在很多记载,包括后世资料中,都有提过郑板桥是同性恋,那么郑板桥他究竟是不是同性恋呢?

大家公认的是郑板桥身上有着中国古代文人清廉、正直、洒脱、自由的一面,同时他也有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和趣味取向。但是在民间则流传着有关郑板桥是同性恋的传言。郑板桥在他的《板桥自叙》中,这样写道:“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里所说的就是同性恋。还有在晚年时期,郑板桥曾经自己感叹过:“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意思是说自己养的那些男宠都是为了自己的金钱来的。郑板桥做官的俸禄和他卖画所挣的钱,有一大部分是花在养男宠这件事上了,怪不得《墨林今话》的作者蒋宝龄是这样说他的——“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

在郑板桥身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据说在他71岁时,与48岁的诗人袁枚有过一次会面。二人酒至半酣,郑板桥说:“现在的衙门,动不动就打板子。可是板子又偏偏打在屁股上。如果是姣好的少年,岂不是要把美色都给糟蹋了?我要是能参与立法,一定将笞臀改为笞背,这才不会辜负这龙阳美色。”

至于郑板桥同性恋的疑问,就算这些证据看上去再怎么言之凿凿,我们也还是无从得知真相,且留下一个谜团,让后人继续探索吧。

【拓展内容】

1、《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 》——郑板桥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3、《江晴 》——郑板桥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 》——郑板桥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 》——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 》——郑板桥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10、《咏雪 》——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11、《游白狼山两首 》——郑板桥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12、《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13、《渔家 》——郑板桥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5、《周瑜宅 》——郑板桥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16、《桃叶渡 》——郑板桥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17、《劳劳亭 》——郑板桥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18、《莫愁湖 》——郑板桥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19、《长干里 》——郑板桥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20、《台城 》——郑板桥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梦醒扬州一酒瓢

       

                                      一

    清代的诗人词人不少,前有顾贞观、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组成的词中“四大家”,后又有纪晓岚、袁枚、曹雪芹、龚自珍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就说思想家,也有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代表,可谓是人才济济。而在整个大团体中,还有一伙“异类”。他们出身贫寒,举止怪癖,所言所行皆与时世相背。虽然不为社会所取,但在书画上的造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于是,时人给他们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扬州八怪。

    怪,《说文解字》称:“怪者,异也。”扬州八怪,顾名思义自然是八个人(其实也可能是选取了八个代表),他们分别是: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这“八怪”之中的代表,自然应属郑板桥了。

    清代“竹枝”诗人董伟业在《扬州竹枝词》中写道:梦醒扬州一酒瓢,月明何处玉人箫。竹枝词好凭谁赏?绝世风流郑板桥。他是板桥的忠粉,说其风流倒也不为过。而板桥的同门师弟顾于观却说:“百年若个是知音?日观峰高渤海深。到处逢人推贱子,一生惭愧板桥心。”听过这两则至高的评价,你也许不禁想问,郑板桥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呢?其实,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从一些生活小事来看。

                                      二

    康熙三十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郑板桥出生于扬州兴化。刚出生时,母亲给他取了个不怎么雅观的乳名:麻丫头。不知是郑夫人是偏爱女孩儿还是怎的,反正用“丫头”来给男孩命名,这种行为在农村也较为少见。

    长大后,扬州著名诗人阮元说:“你这个名字实在是太俗气了,我都不忍心听。”但板桥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不仅喜欢这个乳名,还特地刻了一枚印章,书曰:麻丫头针线。创作的明明是书画作品,却自嘲为针线,不过倒也有趣。从这时起,郑板桥那与众不同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了。

    十岁时,父亲郑立庵给儿子取名燮。于是,郑燮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名开始正式为人所知。不过,真正让他流传千古的,还是板桥的号。

    “板桥”二字来自于刘禹锡的《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来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首诗似乎与板桥后来的人生颇为相衬。恰好,郑燮的老家兴化城外也有一座木桥,城内的河水绕过城墙向南流去。站在古朴的木桥上,望着不远处的几间茅屋、几杆翠竹。于是,这个号板桥的怪才,从这里踏上了艺术的行程。

                                    三

    一个晴朗的午后,窗外的翠竹在微风的轻抚下,将身影左倾右斜地投射在窗户纸上。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却深深地吸引了板桥。他拿起笔来不由自主地开始临摹,直到日落西山,竹影消失。从此,他就和“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王徽之一样,深深地迷恋上了竹子。

    从王徽之“不可一日无竹”到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再到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然,这当中最有影响的,还属东坡的表哥文与可。东坡对这位表哥十分敬重。不仅在于他的人品学识,还在于他高超的画技。文与可最擅画竹,“成竹在胸”的典故便来源于他。动笔之前,心中有物,这也是后世学习者的一大法则。

    不过,郑板桥却说:“成竹在胸,不若胸中无竹。”无招胜有招,这当然算是思想领域的一大突破。不过,此成就建立在技艺已臻化境的基础上,并非人人可以做到。郑板桥说这话时,已经四十来岁,想来那时的功力已相当高深。

    除了画竹,还爱画兰;除了绘画,还通过各种方法练习书法。一开始也是博采众长,先从柳公权等人开始,接着又学习董其昌书法,后来又回到陈子昂。待把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完全掌握后,便根据不同的绘画进行搭配。所谓“搭配”,就是在画竹和画兰中,将竹子的挺拔和兰花的柔和融汇到字体中。时日一久,竟创造了板桥独有的“六分半书”,于书法上又成一绝。

                                      四

    雍正十年(1732),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贡院中,郑板桥参加了乡试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中了举人。中举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激励了他对进士考试的追求。数年之后,到了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终于进士出身,名列第二甲八十八名。这时,他又给自己刻了一枚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与“麻丫头针线”相比,仿佛都是自嘲。就连孟郊这样出身贫寒的大学士,也禁不住感慨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何况郑板桥这个足足历经三届朝堂才实现梦想的怪人呢。

    中了进士之后,郑板桥因为没有背景和不擅交际,一时并没有被授予官职。于是回到兴化老家继续作画。然而他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在扬州名气大增,成了名副其实的“八怪”之首。

    乾隆六年(1741),四十九岁的郑板桥终于等到了做官的机会。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任命为一个小小的范县知县。这当然是朋友的力量。郑板桥与允禧相识多年,曾多次得他帮助,而允禧,则是乾隆的叔叔。

    板桥在范县任上四年。乾隆十一年(1746),调署潍县,这一去就是七年。刚到潍县便碰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疫灾、旱灾、涝灾,连续爆发,导致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他在长诗《逃荒行》中记道: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肝人伺岩阻……真的是惨不忍睹。面对此情此景,素来主张“当官要为民做主”的郑板桥立即开展了救援行动。第一,捐钱。第二,立即开仓赈粮。第三是控制市场,倡导富救贫、共患难。第一和第三项自然没什么可说的,至于第二项措施,郑板桥在未及申报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已然违反了朝廷律法。后来,灾害终于度过,郑板桥却因此被贬官。他在给同科进士包括的一副竹画中题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便是郑板桥为官十多年生涯的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彰显着为民请命的英雄情怀。

                                    五

    像郑板桥这样的刚直而古怪的人却也不乏深挚的感情。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继母郝氏娘家姐姐的女儿,也就是郑板桥的远方表妹。这个女孩儿名叫王一姐。和板桥最开始的“麻丫头”颇为类似,想来她那时的年纪还比较小。因为生母去世早,继母又对他视如己出、无微不至,板桥和继母的感情十分亲密,常常跟着她一起去娘家。一来二回,便与一姐相识,两人萌发了青春期那最纯真的情感。后来,郑板桥在《酷相思·本意》中写道:

    叹人间咫尺千山路,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

    这一段青春萌动中确实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因素在阻挡,致使他们最终分离。多年后,当郑板桥与一姐再次相逢,他又写下一首《贺新郎》。其中有这么两句: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

    或许,真正让他放不下的并非青春懵懂的情爱,而是当年那段纯真无瑕、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终其一生,藏在心底最美的画面,便是青春女伴那稚嫩的脸庞了。

    二十三岁时,郑板桥与徐氏成婚。婚后,两人过着“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的和睦日子。随后便一心扑在字画和科举上。待到雍正十三年(1735)上京赶考,路上结识了一位年轻貌美佳丽——饶五娘。关于饶五娘的长相如何,史书并无详细记载。郑板桥说她喜欢穿红裙子,擅作画。初见时,他便写下一首《西江月》: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纬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这首词翻译过来就是四个字:一见钟情!而饶五娘也对郑板桥的才华无比倾慕。两人遂在饶母的见证中定下婚约。等到四十四岁板桥得中进士后,因为求官不得,便只好回家作画。也就在第二年,他纳了饶五娘为妾,给自己的中年生活平添了一份幸福。

                                      六

    潍县七年,郑板桥终于辞官归隐。满城的百姓赶来送行,他骑在小毛驴上,喝完乡亲碗里的酒,挥笔题道: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回到兴化后,板桥与昔日的好友一一长叙。当年的“扬州八怪”,如今只剩下七位。且这七个人亦是命途多舛。李方膺因言坐牢,汪士慎左眼失明,金农的腿患残疾……

    因为没了俸禄,郑板桥开始当起了职业画家。他前无古人地在自家屋外立起木牌:

    大幅六两

    中幅四两

    小幅二两

    条幅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

    以画家的身份公开卖画,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多么另类?不过,买画的人却不惜重金,接踵而至,令人好生羡慕。

    乾隆二十五年(1760),好友李鱓为板桥在扬州置下一个园子,中有翠竹千杆,故名“拥绿园”。夏日炎炎,板桥独坐于室中,时而望着窗外幽竹,啜一口茶,饮半瓢酒,不由写道:

    茅屋一间,新篁数千,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身于清风静响中也。

    不得不说,这样的境界,是现代人一直在寻找却很难过上的。郑板桥晚年重归于书画世界,这既是历后释然,也是本色使然。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被称誉“诗、书、画”三绝的一代怪才板桥先生,病逝于扬州拥绿园。他迎着一片嫩绿而来,又踏着一片青葱而去!

杜康的酒,郑板桥的竹,什么的虾?

齐白石。

齐白石在绘画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画的虾堪称一绝,齐白石从年轻时期就开始画虾,画了几十年,终于到60多岁把虾画的惟妙惟肖。

齐白石虾图,体现了高度的笔墨技巧,在表现了水墨、宣纸的独物性能外,又将虾之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白石笔下最写实的对象之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