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殖

鱼波豆虫的生长温度是多少

教会网 2023-03-08

鱼类鱼波豆虫病是什么?

鱼类鱼波豆虫病:

【病原】飘游鱼波豆虫。

虫体侧面观呈梨形、卵形或近似圆形;侧腹面观,略似汤匙。偏于侧面的一边有一鞭毛沟,其前端有生毛体,由此长出2根后鞭毛。胞核1个,圆形,位于虫体近中部,核膜内周缘排列着大小不同而略有规则的染色质粒,中间有1个粗大、呈粒状结构的核内体。核内体与周围染色质粒之间,有少许放射状的非染色质丝。虫体大小为(5、5~11、5)μm×(3、1~8、6)μm。用纵二分裂进行繁殖。

【流行特点】飘游鱼波豆虫在国内外养鱼区均有流行,危害各种温水及冷水性淡水鱼,尤以鲤和鲮的鱼苗为严重。国内外都有流行,适宜繁殖温度为12~20℃,一般流行于春、秋两季,广东、广西则以冬末、春初最为流行。鱼的年龄越小越敏感,放养后3~4d的鱼苗、或从鱼卵孵出6~8d的鱼苗即可受害,且病程短,发现病原体2~3d后,病鱼即开始大量死亡。北方越冬的春片鱼种最易受害,2足龄以上的大鱼一般不引起死亡。虫体靠直接接触传播。

【症状与病理】寄生在鱼类皮肤及鳃。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呼吸困难而死。病鱼皮肤及鳃上黏液增多,寄生处充血、发炎和糜烂。当2龄以上的大鲤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竖鳞等症状。病鱼体表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

【诊断】取鳃部或体液少许样品置于载片上,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诊断。

【防治】同隐鞭虫病。

锦鲤鱼身上起疙瘩怎么处理应该?

一、锦鲤鱼病(五种常见的锦鲤鱼病)1。真菌性疾病:肤霉病(水霉病、白毛病):锦鲤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

当水温适宜时(15~25度左右),3~5天就长成密集的菌丝体,感染数量很多时会导致病鱼的死亡。 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早春是流行季节。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当孵化水温低时,在鱼卵上极易发生水霉病。

2。细菌性疾病:皮肤发炎充血病:患病的多为个体大的当年鱼和一龄以上的锦鲤,春末到初秋是流行季节,可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水温20~30度时最易流行,20度以下时,仍会出现少数病鱼,并不断死亡,这个温度范围也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因此危害很大。

当温度降至10度左右时此鱼病不再发生,可利用这个规律对病鱼进行温控治疗。症状:皮肤发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鳃盖、腹部、尾柄等处较常见,有时鳍条基部也有充血现象,严重时鳍条破裂。

病鱼鳞片通常完整,没有脱落。病鱼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较差。3。 黏细菌性烂鳃病:锦鲤患病较少,只在水温20度以上即春末至秋季才会发病。鱼无任何外观异状而大量死亡。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一些污泥。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边缘残缺不全;有时在鳃的某一处或多处腐烂,而不在边缘。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甚至被腐蚀成一个略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 由于鳃丝组织被破坏,病鱼呼吸困难,常呈浮头状,由此引起大量死亡。

4。竖鳞病(松鳞、立鳞):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每年秋末至来年春季水温较低时是流行季节。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立,外观呈松球状,严重时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转过来,以至死亡。

鳞囊水肿,其内部积存着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如果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液体从鳞囊中喷射出来。 病鱼沉于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5。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口丝虫 (鱼波豆虫、白云病):常栖息于鱼类的皮肤与鳃部,数量少时并不会造成病害,但环境水质不良或鱼的健康状态不佳时,常会大量繁殖,(口丝虫最适流行温度在2~30度,虫体开始繁殖的水温为12~20度,以24~25度、PH4。

5~5。8时最容易大量繁殖)。破坏鳃及皮肤组织,造成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白雾状的附着物,故称白云病。此病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尤其是锦鲤在移池后常发生,因此又称新水病。锦鲤在感染此病后呈昏睡状态,沉于池底角落,因而又称昏睡病。

秋末至春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病状:感染初期鱼体会发痒,在池底、池壁摩擦鱼体。 病鱼皮肤上有一层乳白色或灰蓝色的黏液,使病鱼失去原有的光泽。在鱼体破伤处充血发炎,往往感染细菌或水霉,形成溃疡,使病情更加恶化。

当虫体大量侵袭皮肤时,鳃上也出现大量虫体,由于鳃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因此病鱼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食欲减退,无精打采,缩尾夹鳍,群聚于池底角落,反应迟钝,鱼逐渐失去平衡,横卧于池底,最后衰竭死亡。

斜管虫病:锦鲤饲养中以鲤斜管虫(又称心形虫)最常见。此病是鱼类常见病,多发生在小缸和水质较脏的水池中,对当年生幼鱼危害最大。繁殖的水温为12~18度,从发现少数虫体开始,经过3~5天大量繁殖,可使鱼大量死亡。

室外鱼池水温在25度以上时,通常不会发病,但在室内水缸、水池中还会发病,每年流行季节为12月至来年5月。 症状:病鱼瘦弱,体色较深,体表有乳白色薄翳物质,使病鱼失去原有色彩,严重时病鱼的鳍条不能充分伸展。

病原体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破坏组织,使鱼呼吸困难,因此病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即使换清水仍不能恢复正常。

鱼32℃为什么还有寄生虫

鱼波豆虫可以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全国各养殖鱼类地区均有发现,非主养鲫鱼越冬池内发病较多,尤以鲤鱼和鲮鱼的幼鱼最甚,可在数天内暴发并大批死亡。二龄鱼严重感染时,会影响生长发育,患病亲鱼也能把病传给同池孵化的鱼苗。寄生虫大量繁殖的适宜水温是12—28摄氏度,流行季节为春季。

感染的迹象感染的最初迹象之一是生长缓慢。某些品种的鱼可能变得消瘦,贴近心脏的部位凹陷,但是腹部最终胀破,而养鱼者甚至意识不到出了问题。

受侵害的鱼类肠虫多发于户外鱼类中。热带水族箱类可能感染,或者因为它们是在野外捕获的,或者是通过投喂携带寄生虫的某种活饵料。

感染详述可能遇到以下类型的寄生虫:

刺头虫(Acanthocephala-Thornyheadedworms)这种寄生虫(体长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吸附在鱼的肠内,经常损害肠内壁,并且使鱼易受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影响。它们通过一串小钩子将自己挂在肠内壁上,通过它们整个身体表面吸食食物。成虫产的卵被鱼排泄出来并孵化出幼虫,幼虫生活在桡足类动物身上,如淡水虾(钩虾)。由于它们是很多鱼类最喜欢的饵料,特别是丽鱼科鱼类,因此幼虫就被带到肠内,在那里它们长成成虫。一定要丢弃带红斑点的钩虾,这些红斑点是刺头虫的幼虫。

绦虫(Cestodes-Tape-worms)绦虫是典型的扁平的缎带状体形,有些品种可达几米长。它们用吸盘或者用钩子,或者两者并用,使自己贴在寄主鱼的肠内或腹内(即体腔)。某些绦虫在幼虫时寄生在一种鱼的腹内,被吃掉以后,在成虫时寄生在比较大的鱼的肠内。大多数绦虫的生活周期包括产卵(有时在废弃的体节内),卵排出的寄主体外进入越来越复杂的幼虫期。桡足类动物剑水蚤和颤蚓都是潜在绦虫幼虫携带者。用这些活饵料喂鱼总是有风险,因为它们通常是从有鱼生活的水里收集来的,有些品种的绦虫在水鸟或哺乳动物体内达到成虫期,仅寄生于作为生活周期中的中间寄主的鱼类中。不同品种的绦虫有所不同。总体上,它们在水族箱鱼类里难以受欢迎的。

线虫(Nematodes-Threadwormsorround-worms)线虫是无节虫,长度从不足1毫米到9米不等。在各种寄生的线虫的生活周期里,鱼可以是最终寄主也可以是中间寄主。如果鱼体内藏匿成虫,那么通常在肠内发现它们。幼虫期通常是以在肌肉里或内脏器官里形成囊状的结节出现,结节达1毫米宽。很多寄生的线虫侵害野生鱼类,在水族箱里仅能遇到少数几种浅虫,它们中值得注意的是毛细线虫和驼形线虫。

毛细线虫寄生于兵鲇科鱼类和丽鱼科鱼类中,如大神仙鱼和盘丽鱼。成虫1~20毫米长,依品种而不同,生活在肠内。它产出大量的卵,卵随排泄物排出,在显微镜下可以辨认出来。驼形线虫是一种鲜红色的线虫,仅几毫米长,寄生于水族箱鱼类的直肠内,尤其是花鳉科鱼类如孔雀鱼和楔孔花鳉鱼。它用头上的微小的“颌”夹紧肠内壁,从寄主身上吸食血液和组织液。有时候能看到成串的鲜红的虫子从休息着的鱼的肛门处伸出来,这种情况在雌性孔雀鱼身上尤为明显。在显微镜下对排泄物的涂片进行检查可以看到驼形线虫产出成千上万条微小的活幼虫。鱼的脊椎明显弯曲,示意着它已受到驼形线虫感染。

肠吸虫(Trematodes-Intestinalflukes)鳃吸虫和皮肤吸虫都是吸虫,如指环虫和三代虫,是鱼类的外部寄生虫(所谓的体外寄生虫),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只有一个寄主,生活在鱼类的体内的吸虫(所谓的体内寄生虫),通常有复杂的生活周期,包括几个寄主,如水鸟和螺,鱼可能是成虫的寄主,或者是多个幼虫期之中的一个幼虫期的寄主。例如血液虫、血居吸虫,做为成虫生长在自由游动的鲤科鱼类的鳃部血管里,但是很少生活在水族箱鱼类里。卵寄宿在毛细血管里,对身体的任何器官都能造成很大的伤害。水螺扮演的是生活周期中的中间寄主。另一方面,复口吸虫在水鸟的肠内长成成虫,但是生活周期中的一个幼虫期——后囊蚴,在鱼的眼睛里形成虫白内障。大多数轻度吸虫感染不会对鱼造成不幸。推荐的治疗方法严重的体内寄生虫感染很难治愈。某些兽医的药品值得一试,如吡喹铜和左旋驱虫净。对大多数病例,预防远比治疗更恰当,尤其是对那些中间寄主很容易转移的寄生虫。

:甲壳纲等足目缩头水虱科

外形特征

鱼怪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腹眼,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腹部6节。雄虫长卵形,身体左右对称,长11~16毫米,宽6~8毫米。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第2胸肢内肢为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雌虫较雄虫身体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怀卵时,呈笨重的圆球状。

生活方式

日本鱼怪寄生在淡水鱼的体内,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宿主受鱼怪的刺激后,在体腔前端分泌形成一个袋形的透明膜,使虫体与体腔隔开。袋内包着一雌一雄,长期生活在内。鱼怪在袋内的位置是头朝内,尾朝外。尾节靠近囊孔,以利于呼吸。长成后,由于体形增大,不能再由原孔钻出体外。鱼体内多数有一大一小的雌雄两只成对儿寄生,也有只有一只雌鱼怪寄生,还有个别3只或两对寄生的情况。

分布与危害

在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京津地区、云南、台湾的淡水鱼中均发现鱼怪,以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患鱼怪病的鱼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食用和药用

此虫虽然相貌不雅,但可食用,据说味道比鱼更加鲜美,且具医疗价值。取其干品研末,可治疗呕吐、腹泻、胃疼、气痛、癌症等病症。清朝道光年间《宝庆府志》记载:“长安营有龙潭,潭中有鱼,鱼腹中有龟,剖鱼取之,蓄之水中,亦能生活。古人云:焙干研末和酒服之,可治呕病……”指的就是这种寄生虫。

等足目缩头水虱科的一种。又名鲤怪。寄生于淡水鱼体内。雌虫身体两侧常不对称。头节小,呈横椭圆形或菱形,有1对复眼。胸部腹面有鳞片状的覆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腹部5节。尾节大,呈半圆形。雄虫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鱼怪呈乳白色,体背部遍布黑色素点。寄生在鲤和鲫鱼的胸腔中,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患鱼怪病的鲤和鲫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鱼怪雌体

在中国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但鱼怪可入中药,有降逆、开郁、解毒、止痛的功能。

鱼体内多数有一大一小的雌雄两只鱼怪寄生,也有只有一只雌鱼怪寄生,还有个别3只或两对寄生的情况。雌虫较雄虫身体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怀卵时,呈笨重的圆球状。雄鱼怪长卵形,身体左右对称。鱼怪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腹眼,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腹部6节,第6节称尾节

病鱼在胸鳍基部附近,有一个似黄豆大小的椭圆形孔洞,个别有两个,孔内寄生鱼怪。若鱼苗被1只鱼怪幼虫寄生,几分种内即死亡;若3-4只鱼怪幼虫寄生于夏花草鱼种的鳃上,也会导致鱼种死亡。鱼怪成虫寄生于鲫鱼、麦穗鱼体内,使病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鱼怪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尤以云南、山东为严重。原虫传播途径为日本进口鱼种。

病鲫胸部的两个寄生孔。

银龙鱼常患病有哪些,如何医治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银龙鱼的疾病防治银龙鱼又名双须骨鱼,属于骨舌鱼科。它名贵而又美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常见养殖观赏鱼类。中国大陆之称为“龙鱼”。主要产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是适合淡水养殖的热带观赏鱼。银龙鱼一般体长100 cm左右,高15 cm,呈长宽形。背鳍和臀鳍对生成带状且延生至尾柄。胸鳍喉位,宽大呈三角形。腹鳍胸位,窄小。尾鳍短小,呈圆扇形。眼睛位于头的前部两侧。口上位,大而下斜,下颚突出,有1对短须。银龙鱼有5排银白色半圆形的巨大鳞片,通体呈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银龙鱼的寿命较长,是长寿、富贵、吉祥的象征。经过长期饲养的银龙鱼会与主人建立浓厚的感情,见到主人来喂食会摇头摆尾表示欢迎,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被家庭广泛饲养。家庭饲养银鱼的疾病防治管理相对也较为容易,笔者将其介绍如下。 1 致病原因 家庭饲养银龙鱼疾病防治是关键。引起银龙鱼生病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寄生虫或细菌的侵害,形成体外病因;二是由于饲养不当或水质等原因;三是新增加的银龙鱼带入外界污染。 2 鱼病预防 对银龙鱼的疾病应“以防为主,治疗为辅”。要注意: (1)日常饲养注意观察,尽量避免鱼病的发生。如发现鱼食欲不振、少动不活跃、体色暗淡等现象,应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加以治疗。 (2)刚购回的新鱼不要立即放入水箱,要单独饲养观察数日,并进行盐浴,避免带入污染物。 (3)提供适宜热带鱼生长的环境。热带鱼需要的正常水溶氧的含量是7 mg/L,如果水溶氧量低于1 mg/L时,就会出现缺氧的生理反应,甚至引起死亡。银龙鱼属高温鱼类,适宜生长温度为27~31℃。若为配合疾病治疗,可将水温暂时加热到32℃左右。若水温长时间低于18℃,会导致银龙鱼死亡。经常监测养殖水体的pH值,银鱼龙的适宜pH值为6. 5~7。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8 h,既有利于保持鱼体的颜色,也有利于银龙鱼健康生长。 3 常见疾病的防治 3. 1 鱼波豆虫病 3. 1. 1 病状。病鱼皮肤上有1层乳白色或灰蓝色的黏液,使病鱼失去原有的光泽。在鱼体破伤处,往往感染细菌或水霉,形成溃疡,使病情更加恶化。当虫体大量侵袭皮肤时,鳃上也出现大量虫体,由于鳃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因此病鱼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 3. 1. 2 病原体。病原体是飘游鱼波豆虫( Ichthyobodonec2for) 。虫体很小,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 1. 3 危害和流行情况。鱼年龄愈小,对此病愈敏感,对幼鱼危害最大,能引起幼鱼大量死亡。虫体大量繁殖的水温为12~20℃,秋末至春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此病多发生在水缸和水质较脏的小池中。大鱼在越冬以后,饲料缺乏,患病后也能引起死亡。 3. 1. 4 防治方法。①用2%的食盐水浸洗5~15 min; ②水温20~25℃时,用20 ml/L的高锰酸钾浸洗15~20 min;水温25℃以上时,浸洗10~15 min; ③将水温保持20~30℃,用0. 7 ml/L的硫酸铜清洗。 3. 2 斜管虫病 3. 2. 1 病状。病鱼瘦弱,体色较深,体表有乳白色薄髯物 质,使病鱼失去原有色彩,严重时病鱼的鳍条不能充分伸展。 病原体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破坏组织,使鱼呼吸困难,因此病 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即使换清水仍不能恢复正常。 3. 2. 2 病原体。病原体是鲤斜管虫(Chilodonellacypri2nLJ ) 。 虫体很小,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 2. 3 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是鱼类常见病,多发生在小缸和水质较脏的水池中。对当年生幼鱼危害最大。繁殖的水温为12~18℃,从发现少数虫体,经过3~5 d,就大量繁殖,最初少数鱼死亡,继之大量死亡。在室外鱼池水温在25℃以上时,通常不会发病,但在室内水缸、水池中,还有此病出现。 3. 2. 4 防治方法。同“3. 1. 4”。 3. 3 车轮虫病 3. 3. 1 病状。病鱼瘦弱,体色较深。当病原体大量侵袭鳃部时,病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通常无特殊病状。 3. 3.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显著车轮虫( Trinhodinanobilis) ,通常寄生体表,还有球形车轮虫( Tbulbosa)和卵形车轮虫( Tvvform is) ,通常寄生在鳃上。 3. 3. 3 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银龙鱼的幼鱼,大鱼虽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死亡,但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水温在25℃以上时,车轮虫大量繁殖,每年5~8月为流行季节。在水体中有机物含量高,低温也会大量繁殖。车轮虫常和其他寄生虫一起形成并发症。 3. 3. 4 防治方法。同“3. 1. 4”。 3. 4 寄生虫性皮肤病和烂鳃病 3. 4. 1 病状。病鱼瘦弱,黏液增多,失去原有光泽。鳃丝贫血呈淡红或苍白色。病鱼常呈浮头状,换水后仍不能恢复正常。显微镜检查体表和鳃上有大量病原体。 3. 4. 2 病原体。病原体是鱼波豆虫、斜管虫、车轮虫、颤动隐鞭虫(Cryptobiaagitata) 、鳃陷鞭虫(Cbrachialis) 、筒形杯体虫(Apiosom acylindri2rm is) 、半眉虫(Hem iophrys)等。 3. 4. 3 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系多病原体的并发症,主要危害当年的金鱼、锦鲤和热带鱼,引起大量死亡。水温低时(20℃以下) ,病原体以波豆虫、斜管虫为主;水温高时(20℃以上) ,以车轮虫、隐鞭虫、杯体虫为主。秋末至春末为流行季节,我国各地都有此病流行。 3. 4. 4 防治方法。同“3. 1. 4”。 3. 5 细菌性肠炎病 3. 5. 1 病状。银龙鱼的粪便正常颜色是黑色或灰棕色,长条形,若颜色呈乳白色,表明银龙鱼消化不良,可能患上肠炎。病鱼、行动缓慢、厌食或不食。 3. 5. 2 病原体。病原体为肠道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3. 5. 3 ‘ 防治方法。①100 kg水中加入呋喃西林或痢特灵2~4 g,将病鱼浸浴30 min左右,每天2次; ②将肠炎灵或痢特灵拌在人工饲料中,投喂病鱼,每天2次,连续投喂7 d;③平时也可用抗生素药物预防,药量为每100 kg水投放4粒,浸浴3 d后换水。

银龙鱼常患病有哪些,如何医治

常患疾病及医治方法:

一、眼球下垂症

长期投喂底层食物造成,如果放回池塘将恢复。

医治方法:把鱼缸全部用不透光的黑纸蒙住,在鱼缸上部增加一盏白灯,喂食顶层食物或在鱼缸顶部放置一个物体以吸引银龙鱼的注意力,3个月后拿掉黑纸。

二、翻鳃症

由于水质不洁引起,空间不够,溶氧量不足,水温变化突然。在疾病的初始会看到鱼鳃不规则的运动,呼吸急促,鳃盖上的软膜向外而不是向里,并且能看到鱼鳃的红色。

医治方法:尽快改变水质,提供更多的氧气,鱼鳃会由软变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实行外科手术。手术需要剪刀、手套、消毒酒精、干净并潮湿有布、麻药。找一个干净的塑料口袋,在口袋内装水,把银龙鱼放到口袋里,在口袋的水中加麻药,待麻药起作用,把银龙鱼从口袋中拿出放到干净并潮湿的布上用剪刀(保证消毒)进行修剪,然后把银龙鱼放回缸中,增中溶氧量,当龙鱼恢复知觉后让银龙鱼休息并息让它在暗淡的条件下休息。如果银龙鱼对食物没有任何兴趣,每天抽换20%-30%的水,改变水的质量6天,增加食盐以减少寄生虫攻击的危险。

三、白点症

由寄生虫原生动物门引起,在银龙鱼身上某一部分或大部分布满白色的小点。主要影响鳍和降低龙鱼的胃口,并且经常能看到银龙鱼磨擦身体。

医治方法:把温度提高到30甚至34摄氏度并加3% 浓度的小食盐。如还不行就要单独入药缸治疗。主要症状,在病鱼的全身遍布白点,像撒上白粉般,严重时就像在鱼身上覆上一层乳白色的膜。发病原因,是小瓜虫寄生在鱼体上所致。主要防治措施:1用0.1~0.2ppm硝酸亚汞全池遍洒;2用500ppm硫酸铜和 500ppm硫酸镁全池遍洒。

参考:好搜百科《银龙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