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伏天是怎么计算的(每年的伏天是怎么计算)
伏天是怎样计算的
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需要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
需要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那么有朋友也许会问了,为何要这样进行计算呢?这个其实还是需要联系上面的五行有关的内容的。
按照五行的说法秋天属于“庚辛金”的,所以在计算伏日的时候需要选择从庚日算起来,再者长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而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是从夏至日之后的二十天到三十天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样的话伏日就需要从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来计算。我们知道天干总共有十个,所以说每隔十天就能够出现一个庚日。
古人们按照五行学说来计算的天气变化并不精确,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最高气温的天气不一定就出现在三伏天当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伏天确实是夏季非常炎热的一段时间,朋友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三伏天入伏是哪一天
我们都知道,在夏季,三伏天是很特别的一个时期,它主要分为初伏、中伏以及末伏。那么2017三伏天入伏是哪一天,它是怎么算的,一起来看看吧
2017三伏天入伏是哪一天
一年有三个伏天,三伏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最热的时候,伏天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
传统的计算伏天的方法是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那么,2017年什么时候入伏?我们可以计算出:
2017年的三伏天总共有40天,其中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三伏天里要合理作息,饮食清淡,并及时补水。.
入伏日期的简便推算方法
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伏天怎么算
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需要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
需要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那么有朋友也许会问了,为何要这样进行计算呢?这个其实还是需要联系上面的五行有关的内容的。
按照五行的说法秋天属于“庚辛金”的,所以在计算伏日的时候需要选择从庚日算起来,再者长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而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是从夏至日之后的二十天到三十天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样的话伏日就需要从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来计算。我们知道天干总共有十个,所以说每隔十天就能够出现一个庚日。
古人们按照五行学说来计算的天气变化并不精确,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最高气温的天气不一定就出现在三伏天当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伏天确实是夏季非常炎热的一段时间,朋友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017年三伏天起止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每一年都有一个三伏天,那么2017年的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2017年三伏天起止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7年三伏天起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三伏一般为30天,但有的年份为40天,这主要取决于中伏的`天数。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庚午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日期计算方法
21世纪心算法——庚日公式:GR=(D—[Y/4])MOD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1—[6/4])MOD10=0(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相关阅读:三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数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每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
导读: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几天人们可能感觉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几天人们可能感觉非常难受,因为一出门就感觉快热死了。三伏天也叫做数伏天,那么数伏天是怎么计算的?每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数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三伏天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计算出来的。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入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以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
三伏天,多半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伏字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有一伏、二伏、三伏之分。
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初伏出现的时间可能所有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甚至更久。
三伏天,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每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用“夏至三庚”4字口诀开始计算,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那什么是“庚日”?
庚日就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在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互组合成60对不同的名称来计算日子,循环使用。
三伏天天数的长短主要由中伏的天数来决定。
中伏天数的计算方法: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出现4个庚日,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
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正是因为有些年份中伏是10天,有些年份中伏是20天,所以三伏天就有了30天、40天之分。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三伏天天气比较闷热,湿气也比较重,很多人会出现没有精神、口干舌燥等症状。
大家可以吃一些清凉降火的食物,比如荞麦、薏米等粗粮,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比如红豆、绿豆等,也可以祛除湿气,可以通过煲汤来喝。
平时最主要的还是要运动,多出汗。出汗也可以起到排湿的作用,可以把很多的细菌病毒通过汗液排出到体外。也可以用温水泡脚来祛除湿气,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加锻炼。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不要吃螃蟹等海鲜类凉性的食物,并注意避免疲劳。
入伏到出伏多少天
一般是30天或40天。
出伏时间为入伏后的30天或40天,每年入伏时间没有固定的日期,可按照夏至三庚的口诀进行计算,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时间为10天,中伏时间为10或20天,末伏则是10天,每年三伏天在7~8月份之间,通常可维持1个月的时间。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地支的数字是12个,“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2017数伏是从哪天开始算起的
俗语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数九”是从 冬至 算起,而对于“数伏”来说,每年的初伏起始日却总在变化,其依据“干支纪日法”推算得出。我整理了2017年数伏天时间表,欢迎阅读!
2017数伏的具体时间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 夏至 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7月12日(庚子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庚戌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庚午日) ~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数伏计算 方法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 立秋 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因为我国使用的农历历法中,有一种“干支纪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组合成60组,用以编排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重复使用。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并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根据这个规则,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
数伏吃什么养生
1、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
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2、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 大暑 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最重要的是,还能减肥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