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角镶隅怎么读(抱角和镶隅)
特置山石的布置形式?
以石喻人,以石寄情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人类钟爱山石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这不仅因为人类发展史上经历过一段石器时代,还因为大自然山石造型的传神趣味,有独特的魅力,在自然的山水中,有人的意志、意境所在,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1 置石石材的种类及分布
宋代杜绾撰写《云林石谱》就已记录了116种石材;明代林有麟著有《素园石谱》,记录了百余类石种;明代计成根据石材的不同石性及造型特点,分门别类对石材进行归纳简述,在《园冶》中共收录了15种山石。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人们置石常用的石种大致如下:
江苏武进县山中奇石 属石灰岩类,纹理优美,色泽柔和,气势浑厚,颜色有暗红、灰白、灰黑,最适合室内造景。
湖石 主要产于江浙一带。石材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适宜特置或叠石。
灵璧石 石灰岩类,产于安徽灵璧县。颜色有深灰色、白、红等,是一种较高档的石料,适宜特置。
石笋 变质岩类,产于浙赣交界的常山、玉山一带。颜色有灰绿、褐红、土黄等,常作点景、对景用。
宣城白石 产于安徽宁国县。色白犹如积雪覆于灰白石上,出土时表面有铁锈色,若干年后会逐渐变白。由于它有积雪一般的外貌很适于作冬景的造型。
英石 产于广东英德县。成分为碳酸钙,该石材千姿百态,意趣天然,为园林造景的理想用石。
黄石 主要产于常熟虞山。其石形体顽憨,棱角分明,雄浑沉实。与湖石相比,它平正大方、主体感强,具有很强的光形效果。
化石 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动、植物化石,如:硅化木等,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深圳就建有专门的化石公园。
九龙璧 俗称“华安石”产于福建华安县九龙江畔。形体浑圆,颜色为棕褐色,具光泽且有白色条纹,是草坪中置石或作为器设的上等佳品。
人工塑石 利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假山材料进行塑石,其优点为造型随意,体量可大可小,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屋顶花园结构条件受限制的地方。但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
2 置石的选石要点
(1)选择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如:未经切割过,并显示出风化的痕迹的石头;被河流、海洋强烈冲击或侵蚀的石头;生有锈迹或苔藓的岩石。这样的石头能显示出平实、沉着的感觉。
(2)最佳的石料颜色是蓝绿色、棕褐色、红色或紫色等柔和的色调。白色缺乏趣味性,金属色彩容易使人分心,应避免使用。
(3)具有动物等象形的石头或具有特殊纹理的石头最为珍贵。
(4)石形选择自然形态,纯粹圆形或方形等几何形状的石头或经过机器打磨的石头均不能用。
(5)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石种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部与整体不协调,导致总体效果不伦不类、杂乱不堪。
(6)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应该:“是石堪堆”。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置石造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奇石生拼硬凑,而应以自然观察之理组合山石成景才富有自然活力。
总之在选石过程中,应首先熟知石性、石形、石色等石材特性,其次应准确把握置石的环境,如建筑物的体量、外部装饰、绿化、铺地等诸多因素,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以少胜多,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洽,形成自然和谐美。
3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
(1)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2)置石的石材纹理及色泽在环境中可起到点晴作用,使建筑空间层次感及深度得以加强。
(3)在园林绿地竖向设计中,置石常作为“谷方”,既起护坡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又有造景起势之妙。
(4)置石可分隔空间,特别是分隔水面的空间,既不一览无遗,又可丰富水面景观。
(5)置石与园林建筑结合布置时,常见以下几种作用:①山石踏跺蹲配;②山石抱角和镶隅;③粉壁置石;④古建筑回廊转折处的廊间山石小品。此外,还可作为园林建筑的云梯、台基、支礅和镶嵌门窗。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
(6)在江南园林中经常运用山石来堆砌花台,它既可以使花台的形体随机应变,小可占角、大可成山,成自然之趣。又可避免某些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为观赏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生态条件。同时又将花卉提高到合适的观赏高度,便于观赏。
(7)很多园林中的纳凉器具就是散石组合而成,这也是我国园林中的传统做法,它不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又可以与造景密切结合,特别是用于自然式布局的园林绿地,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协调。
4 置石的布局要点
造景应目的明确,格局严谨、手法洗练、“寓浓于淡”、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散中有物、寸石生情。
5 置石的常用方法
特置、对置、群置、散置。
6 置石的布局原则
这里介绍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置石例子:日本匠师相阿弥在京都龙安寺前庭分组安置了15块石头,每组分二、三、五块不等,从任何角度观看,总是只能看见14块,这一作品很有独到之处,耐人寻味。它说明布置一组置石时,必须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所处环境(包括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等)、石头的形状、体量、颜色等诸多因素,艺术性地处理石头的平面及立面效果。也就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石头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一个统一的空间,典型化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1)平面组合 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向。三块石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直线排列。
(2)立面组合 从视觉上看,立面的效果比平面效果更为直观,更能体现置石的自然性和趣味性。要力求石块组合的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一形态或并排堆放,赋予自然特性的自由。两块石头的组合应该是一高一低;两块以上的石堆应是几块石头的顶点形成一个三角形或者可以被看成在同一立面上几个三角形所形成的三角形组合。但多个石堆的组合并不一定产生一个主峰点,这个顶点往往被省略,这样可以留给游者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以增加置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三块以上石头的组合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奇数的石头成群组合,如三、五、七。这样的石堆往往通过被分割成两、三个小石堆。如:若使用七块石头,它通常被分为三、二、二的3组石堆或二、三、二的3组石堆来组成。
(4)置石的放置 应力求平衡稳定,给人以宽松自然的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应埋入水中或土壤中使其仿佛生长出来似的。若是一块石块只有基部的一角插入土壤里或水中而看起来仿佛就要倾倒,容易产生紧张感,并使整体置石缺乏稳定性,这样处理石块是不合理的。绝对合适的放置是不可能的,只有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来认真考虑。
(5)置石在园子内的合理位置 一般安排在园子视线的焦点位置上,起点睛作用,但一般不放置于园子的中心位置,而是要靠边一些。另外,石堆一般靠近园子的前部,这样可使人感觉整个园子更为深邃。这样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水面上的置石,可使水面变得迂回曲折,不至于一览无遗。
(6)多方案的比较对照 即使我们已选定若干石头来安排一组置石,也不能盲目地直接进行布局,最好是绘制一张草图或利用充气的塑料绑扎成类似于石块的形状放置在实地进行比较,待确定最佳方案后,方可进行实质性的施工。否则,既费工费时,又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7)确定最佳观赏面 每块石头都会有一个最佳观赏面,有经验的设计师只要绕石头走一圈,就能确定出并将它安排在置石的正面,以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石组中各石头的最佳观赏面均应朝向主要的视线方向。
(8)修饰 一组置石布局完成后,可利用一些植物和石刻来加以修饰,使之意境深邃,构图完整,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注意一个原则:多几分自然,少几分人工,要尽量减少过多的人工修饰。石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人文景观的“意境”多以石刻题咏来表现。石刻可使置石更加超凡脱俗,使游人在园林中融入“画境”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雅趣。石刻必须根据置石造景来决定字体形式、字体大小、阴刻阳刻、疏密曲直,做到置石造景与石刻艺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使置石更具人文美、自然美的统一。植物修饰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灌木或花草来掩饰山石的缺陷,丰富石头的层次,使置石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自然过渡。但种植在石头中间或周围泥土中的植物应能耐高温、干旱。如丝兰、麦冬、苏铁、蕨类等植物都能适生于置石的环境中。
总之,置石虽然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有独到之处,却并非是容易之事。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置石造景的目的,运用置石的布局特点及设计原则认真对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置石的常见形式
置石的常见形式
置石在园林中的应用方面亦有多种类型,常见形式有孤置、对置、散置、山石器设、山石花台、与建筑结合放置联体石、塑石等等。让我们了解一下如何置石吧!
1、孤置
多以整块体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质地、色彩特殊的石材做成。常用作园林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漏窗或地穴的对景。这种石也可置于廊间、亭下、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景中心。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故宫御花园内的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大门入口的影壁石,小有1~9t,大则重达10~90t。
2、对置
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2块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如北京可园中对置的房山石。在现代园林中,我们喜欢在有标志性的路口对置摆放景石,起引导性功能并保护路口植物以免游人踩踏。
3、散置
又称散点,即"攒三聚五"的作法。常用于布置内庭或散点于山坡上作为护坡。散置石体量一般都不会大,可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北京北海琼华岛前山西侧用房山石作大散点处理,既减缓了对地面的冲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势。小散点,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显得深埋浅露,有断有续,散中有聚,脉络显隐。
4、山石器设
为了增添园林的自然风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风、石栏、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琼华岛"延南薰"亭内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园林景色更有艺术魅力。
5、山石花台
山石花台在园林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挡土墙的功能性置石。布置石台是为了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布置庭园空间和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园林中常以山石做成花台,种植牡丹、芍药、红枫、竹、南天竺等观赏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适当吸取篆刻艺术中"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手法,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对于花台个体,则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弯小弯,而且曲率和间隔都有变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脉,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层次和虚实的变化。有高擎于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于地面的露岩。苏州留园"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这样布置的。
6、与建筑结合放置联体石
如抱角、镶隅是为了减少墙角线条平板呆滞的感觉而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置石于外墙角称抱角;置石于内墙角称镶隅。建筑入口的台阶常用自然山石做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中称为"涩浪";两旁再衬以山石蹲配,主石称"蹲",客石称"配"。
7、塑石
利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假山材料进行塑石,其优点为造型随意,体量可大可小,但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状的限制,随意造型,可以根据需要造型,形成景观效果较好,但保存年限较短,色质等也不及天然石材。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屋顶花园结构条件受限制的地方。
拓展:置石的'作用和特点
山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之骨,也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置石组景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对于现代园林的建设,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仍然发挥着作用,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园林中叠山置石,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置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满足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置石的作用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是人文作用。置石给人抽象、飘逸的感觉。石是大自然的雕塑,是自然的精华凝缩。石既可以是稳定凝固的,又可以是灵动变幻的,所以历来被文人墨客喜爱。现存的古代事迹中很多是书法家用文字刻在石头上,在很多名山上及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
其次,置石有构图的实际作用。作为园林的一种山石要素,供人观赏;作为园林空间的障景,分隔组织空间;作为景点的铭刻石、指路石,起点睛作用;作为分水挡水石,水边驳岸,树池,花台,护坡,石桌登等,发挥实际功能作用[3]。
国内外园林设计中置石的应用,现代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可以立足于传统“自然山水观”,对优秀的传统石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在设计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和语言,坚持民族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探寻适用于现代园林山石造景的指导模式。
置石的审美特点
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小则置一二湖石,大则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唐、宋以来,中国的爱石、品石、写石之风颇为昌盛,陆放翁言道“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人们对石之喜爱的缘由。石具有传情作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虽然是一种静物,但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激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置石造景目的明确,层次丰富、有聚有散、有断有续、格局严谨、手法洗练、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散中有物,丰富了园林的景致,表现了朴实的审美效果,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
石灰岩又名什么山石
以石喻人,以石寄情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人类钟爱山石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这不仅因为人类发展史上经历过一段石器时代,还因为大自然山石造型的传神趣味,有独特的魅力,在自然的山水中,有人的意志、意境所在,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1 置石石材的种类及分布宋代杜绾撰写《云林石谱》就已记录了116种石材;明代林有麟著有《素园石谱》,记录了百余类石种;明代计成根据石材的不同石性及造型特点,分门别类对石材进行归纳简述,在《园冶》中共收录了15种山石.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人们置石常用的石种大致如下: 江苏武进县山中奇石 属石灰岩类,纹理优美,色泽柔和,气势浑厚,颜色有暗红、灰白、灰黑,最适合室内造景. 湖石 主要产于江浙一带.石材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适宜特置或叠石. 灵璧石 石灰岩类,产于安徽灵璧县.颜色有深灰色、白、红等,是一种较高档的石料,适宜特置. 石笋 变质岩类,产于浙赣交界的常山、玉山一带.颜色有灰绿、褐红、土黄等,常作点景、对景用. 宣城白石 产于安徽宁国县.色白犹如积雪覆于灰白石上,出土时表面有铁锈色,若干年后会逐渐变白.由于它有积雪一般的外貌很适于作冬景的造型. 英石 产于广东英德县.成分为碳酸钙,该石材千姿百态,意趣天然,为园林造景的理想用石. 黄石 主要产于常熟虞山.其石形体顽憨,棱角分明,雄浑沉实.与湖石相比,它平正大方、主体感强,具有很强的光形效果. 化石 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动、植物化石,如:硅化木等,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深圳就建有专门的化石公园. 九龙璧 俗称“华安石”产于福建华安县九龙江畔.形体浑圆,颜色为棕褐色,具光泽且有白色条纹,是草坪中置石或作为器设的上等佳品. 人工塑石 利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假山材料进行塑石,其优点为造型随意,体量可大可小,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屋顶花园结构条件受限制的地方.但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 2 置石的选石要点(1)选择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如:未经切割过,并显示出风化的痕迹的石头;被河流、海洋强烈冲击或侵蚀的石头;生有锈迹或苔藓的岩石.这样的石头能显示出平实、沉着的感觉. (2)最佳的石料颜色是蓝绿色、棕褐色、红色或紫色等柔和的色调.白色缺乏趣味性,金属色彩容易使人分心,应避免使用. (3)具有动物等象形的石头或具有特殊纹理的石头最为珍贵. (4)石形选择自然形态,纯粹圆形或方形等几何形状的石头或经过机器打磨的石头均不能用. (5)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石种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部与整体不协调,导致总体效果不伦不类、杂乱不堪. (6)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应该:“是石堪堆”.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置石造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奇石生拼硬凑,而应以自然观察之理组合山石成景才富有自然活力. 总之在选石过程中,应首先熟知石性、石形、石色等石材特性,其次应准确把握置石的环境,如建筑物的体量、外部装饰、绿化、铺地等诸多因素,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以少胜多,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洽,形成自然和谐美. 3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1)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2)置石的石材纹理及色泽在环境中可起到点晴作用,使建筑空间层次感及深度得以加强. (3)在园林绿地竖向设计中,置石常作为“谷方”,既起护坡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又有造景起势之妙. (4)置石可分隔空间,特别是分隔水面的空间,既不一览无遗,又可丰富水面景观. (5)置石与园林建筑结合布置时,常见以下几种作用:①山石踏跺蹲配;②山石抱角和镶隅;③粉壁置石;④古建筑回廊转折处的廊间山石小品.此外,还可作为园林建筑的云梯、台基、支礅和镶嵌门窗.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 (6)在江南园林中经常运用山石来堆砌花台,它既可以使花台的形体随机应变,小可占角、大可成山,成自然之趣.又可避免某些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为观赏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生态条件.同时又将花卉提高到合适的观赏高度,便于观赏. (7)很多园林中的纳凉器具就是散石组合而成,这也是我国园林中的传统做法,它不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又可以与造景密切结合,特别是用于自然式布局的园林绿地,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协调. 4 置石的布局要点造景应目的明确,格局严谨、手法洗练、“寓浓于淡”、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散中有物、寸石生情. 5 置石的常用方法特置、对置、群置、散置. 6 置石的布局原则这里介绍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置石例子:日本匠师相阿弥在京都龙安寺前庭分组安置了15块石头,每组分二、三、五块不等,从任何角度观看,总是只能看见14块,这一作品很有独到之处,耐人寻味.它说明布置一组置石时,必须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所处环境(包括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等)、石头的形状、体量、颜色等诸多因素,艺术性地处理石头的平面及立面效果.也就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石头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一个统一的空间,典型化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1)平面组合 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向.三块石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直线排列. (2)立面组合 从视觉上看,立面的效果比平面效果更为直观,更能体现置石的自然性和趣味性.要力求石块组合的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一形态或并排堆放,赋予自然特性的自由.两块石头的组合应该是一高一低;两块以上的石堆应是几块石头的顶点形成一个三角形或者可以被看成在同一立面上几个三角形所形成的三角形组合.但多个石堆的组合并不一定产生一个主峰点,这个顶点往往被省略,这样可以留给游者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以增加置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三块以上石头的组合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奇数的石头成群组合,如三、五、七.这样的石堆往往通过被分割成两、三个小石堆.如:若使用七块石头,它通常被分为三、二、二的3组石堆或二、三、二的3组石堆来组成. (4)置石的放置 应力求平衡稳定,给人以宽松自然的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应埋入水中或土壤中使其仿佛生长出来似的.若是一块石块只有基部的一角插入土壤里或水中而看起来仿佛就要倾倒,容易产生紧张感,并使整体置石缺乏稳定性,这样处理石块是不合理的.绝对合适的放置是不可能的,只有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来认真考虑. (5)置石在园子内的合理位置 一般安排在园子视线的焦点位置上,起点睛作用,但一般不放置于园子的中心位置,而是要靠边一些.另外,石堆一般靠近园子的前部,这样可使人感觉整个园子更为深邃.这样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水面上的置石,可使水面变得迂回曲折,不至于一览无遗. (6)多方案的比较对照 即使我们已选定若干石头来安排一组置石,也不能盲目地直接进行布局,最好是绘制一张草图或利用充气的塑料绑扎成类似于石块的形状放置在实地进行比较,待确定最佳方案后,方可进行实质性的施工.否则,既费工费时,又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7)确定最佳观赏面 每块石头都会有一个最佳观赏面,有经验的设计师只要绕石头走一圈,就能确定出并将它安排在置石的正面,以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石组中各石头的最佳观赏面均应朝向主要的视线方向. (8)修饰 一组置石布局完成后,可利用一些植物和石刻来加以修饰,使之意境深邃,构图完整,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注意一个原则:多几分自然,少几分人工,要尽量减少过多的人工修饰.石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人文景观的“意境”多以石刻题咏来表现.石刻可使置石更加超凡脱俗,使游人在园林中融入“画境”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雅趣.石刻必须根据置石造景来决定字体形式、字体大小、阴刻阳刻、疏密曲直,做到置石造景与石刻艺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使置石更具人文美、自然美的统一.植物修饰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灌木或花草来掩饰山石的缺陷,丰富石头的层次,使置石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自然过渡.但种植在石头中间或周围泥土中的植物应能耐高温、干旱.如丝兰、麦冬、苏铁、蕨类等植物都能适生于置石的环境中. 总之,置石虽然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有独到之处,却并非是容易之事.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置石造景的目的,运用置石的布局特点及设计原则认真对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园林专业的一些常识。
工
现场塑造的一般施工步骤为:
1,建造骨架结构。骨架结构有砖结构、钢架结构,以及两者的混合结构等。砖结构简便节省,对于山形变化较大的部位,要用钢架悬挑。山体的飞瀑、流泉和预留的绿化洞穴位置,要对骨架结构作好防水处理。
2,泥底塑型。用水泥、黄泥、河沙配成可塑性较强的砂浆在已砌好的骨架上塑型,反复加工,使造型、纹理、塑体和表面刻划基本上接近模型。
3,塑面。在塑体表面细致地刻划石的质感、色泽、纹理和表层特征。质感和色泽根据设计要求,用石粉、色粉按适当比例配白水泥或普通水粉调成砂浆,按粗糙、平滑、拉毛等塑面手法处理。纹理的塑造,一般来说,直纹为主、横纹为辅的山石,较能表现峻峭、挺拔的姿势;横纹为主、直纹为辅的山石,较能表现潇洒、豪放的意象;综合纹样的山石则较能表现深厚、壮丽的风貌。为了增强山石景的自然真实感,除了纹理的刻划外,还要作好山石的自然特征,如缝、孔、洞、烂、裂、断层、位移等的细部处理。一般来说,纹理刻划宜用“意笔”手法,概括简炼;自然特征的处理宜用“工笔”手法,精雕细琢。
4,设色。在塑面水分未干透时进行,基本色调用颜料粉和水泥加水拌匀,逐层洒染。在石缝孔洞或阴角部位略洒稍深的色调,待塑面九成干时,在凹陷处洒上少许绿、黑或白色等大小、疏密不同的斑点,以增强立体感和自然感。
5.置 石
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置石还可结合它的挡土、护坡和作为种植床或器设等实用功能,用以点缀风景园林空间。置石能够用简单的形式,体现较深的意境,达到“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
《禹贡》记载泰山山谷应上贡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载:“溉第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是置石见于史书之始。《旧唐书》载:“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唐朝癖石之风甚盛。宋代江南私家园林也纷纷置石。明代林有麟编绘的《素园石谱》中有宣和六十五石图。明、清时期,置石于园则更为广泛,有“无园不石”之说。现存江南名石有苏州清代织造府(在今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杭州花圃中的皱云峰;而最老的置石则为无锡惠山的“听松”石床,镌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听松”二字。 置石在园林中有多种运用方法:
1,特置。又称孤置,江南又称“立峰”,多以整块体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质地、色彩特殊的石材作成。常用作园林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漏窗或地穴的对景。这种石也可置于廊间、亭下、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景中心。如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故宫御花园内的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特置也可以小拼大,不一定都是整块的立峰。
2,对置。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两块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如北京可园中对置的房山石。
3,散置。又称散点,即“攒三聚五”的作法。常用于布置内庭或散点于山坡上作为护坡。散置按体量不同,可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北京北海琼华岛前山西侧用房山石作大散点处理,既减缓了对地面的冲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势。小散点,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显得深埋浅露,有断有续,散中有聚,脉络显隐。
4,山石器设。为了增添园林的自然风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风、石栏、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琼华岛“延南薰”亭内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园林景色更有艺术魅力。
5,山石花台。布置石台是为了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布置庭园空间和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园林中常以山石作成花台,种植牡丹、芍药、红枫、竹、南天竺等观赏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适当吸取篆刻艺术中“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手法,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对于花台个体,则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弯小弯,而且曲率和间隔都有变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脉,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层次和虚实的变化。有高擎于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于地面的露岩。苏州留园“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这样布置的。
6,同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置石。如抱角、镶隅是为了减少墙角线条平板呆滞的感觉而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置石于外墙角称抱角;置石于内墙角称镶隅。建筑入口的台阶常用自然山石作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中称为“涩浪”;两旁再衬以山石蹲配,主石称“蹲”,客石称“配”。
7,塑石。在不产石材地区,近代有用灰浆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塑石。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状的限制,随意造型,但保存年限较短,色质等也不及天然石材。
6.理 水
原指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今泛指各类园林中水景处理。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同样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园林中的水面还可以划船、游泳,或作其他水上活动,并有调节气温、湿度、滋润土壤的功能,又可用来浇灌花木和防火。由于水无定形,它在园林中的形态是由山石、驳岸等来限定的,掇山与理水不可分,所以《园冶》一书把池山、溪涧、曲水、瀑布和埋金鱼缸等都列入“掇山”一章。理水也是排泻雨水,防止土壤冲刷,稳固山体和驳岸的重要手段。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提供创作源泉。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各类水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水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体源流,水情的动、静,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运用这些手法来构成风景面貌,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这种理水的原则,对现代城市公园,仍然具有其借鉴的艺术价值和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
模拟自然的园林理水,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泉瀑。泉为地下涌出的水,瀑是断崖跌落的水,园林理水常把水源作成这两种形式。水源或为天然泉水,或园外引水或人工水源(如自来水)。泉源的处理,一般都作成石窦之类的景象,望之深邃黝暗,似有泉涌。瀑布有线状、帘状、分流、叠落等形式,主要在于处理好峭壁、水口和递落叠石。水源现在一般用自来水或用水泵抽汲池水、井水等。苏州园林中有导引屋檐雨水的,雨天才能观瀑。
2,渊潭。小而深的水体,一般在泉水的积聚处和瀑布的承受处。岸边宜作叠石,光线宜幽暗,水位宜低下,石缝间配置斜出、下垂或攀缘的植物,上用大树封顶,造成深邃气氛。 3,溪涧。泉瀑之水从山间流出的一种动态水景。溪涧宜多弯曲以增长流程,显示出源远流长,绵延不尽。多用自然石岸,以砾石为底,溪水宜浅,可数游鱼,又可涉水。游览小径须时缘溪行,时踏汀步(见园桥),两岸树木掩映,表现山水相依的景象,如杭州“九溪十八涧”。有时造成河床石骨暴露,流水激湍有声,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曲水也是溪涧的一种,今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就是用自然山石以理涧法作成的。有些园林中的“流杯亭”在亭子中的地面凿出弯曲成图案的石槽,让流水缓缓而过,这种作法已演变成为一种建筑小品。
4,河流。河流水面如带,水流平缓,园林中常用狭长形的水池来表现,使景色富有变化。河流可长可短,可直可弯,有宽有窄,有收有放。河流多用土岸,配置适当的植物;也可造假山插入水中形成“峡谷”,显出山势峻峭。两旁可设临河的水榭等,局部用整形的条石驳岸和台阶。水上可划船,窄处架桥,从纵向看,能增加风景的幽深和层次感。例如北京颐和园后湖、扬州瘦西湖等。
5,池塘、湖泊。指成片汇聚的水面。池塘形式简单,平面较方整,没有岛屿和桥梁,岸线较平直而少叠石之类的修饰,水中植荷花、睡莲、荇、藻等观赏植物或放养观赏鱼类,再现林野荷塘、鱼池的景色。湖泊为大型开阔的静水面,但园林中的湖,一般比自然界的湖泊小得多,基本上只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因其相对空间较大,常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水面宜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分则增加层次变化,并可组织不同的景区。小园的水面聚胜于分,如苏州网师园内池水集中,池岸廊榭都较低矮,给人以开朗的印象;大园的水面虽可以分为主,仍宜留出较大水面使之主次分明,并配合岸上或岛屿中的主峰、主要建筑物构成主景,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与万寿山佛香阁,北海与琼岛白塔。园林中的湖池,应凭借地势,就低凿水,掘池堆山,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岸线模仿自然曲折,作成港汊、水湾、半岛,湖中设岛屿,用桥梁、汀步连接,也是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法。岸线较长的,可多用土岸或散置矶石,小池亦可全用自然叠石驳岸。沿岸路面标高宜接近水面,使人有凌波之感。湖水常以溪涧、河流为源,其宣泻之路宜隐蔽,尽量作成狭湾,逐渐消失,产生不尽之意。
6,其他。规整的理水中常见的有喷泉、几何型的水池、叠落的跌水槽等,多配合雕塑、花池,水中栽植睡莲,布置在现代园林的入口、广场和主要建筑物前。
7.驳 岸
保护园林中水体的设施。园林中驳岸是园林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具有造型美,并同周围景色协调。
类型
园林驳岸按断面形状可分为整形式和自然式两类。对于大型水体和风浪大、水位变化大的水体以及基本上是规则式布局的园林中的水体,常采用整形式直驳岸,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整形岸壁。对于小型水体和大水体的小局部,以及自然式布局的园林中水位稳定的水体,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或有植被的缓坡驳岸。自然式山石驳岸可作成岩、矶、崖、岫等形状,采取上伸下收、平挑高悬等形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