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园林

褐斑病图片怎么治(褐斑病图片怎么治疗最好)

教会网 2022-10-27

蘑菇褐斑病为害症状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它?

苹果褐斑病的危害相信很多有过苹果种植经验的果农都知道,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且药剂治疗是少不了的。当下正是雨水频繁的7月, 如果出现防治不当,那大量的早期落叶就会成为常态,导致果树发二次芽、长二次叶、开二次花,对果树的长势和产量都是极大的影响。

褐斑病图片怎么治(褐斑病图片怎么治疗最好)

我们从题目中可以得知褐斑病是最近才发生的,那该病害还正处于高发阶段,从图片中快要被病斑布满的病叶可以看出,目前褐斑病危害果树的程度还是蛮严重的。就现阶段果树病发的情况来看,药剂治疗可能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了,但相对于药剂这么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而言,我觉得咱们果农要是提前能做好果园的日常防护,现在也不用着急忙慌的找治疗方法,你说是不?

所以啊,果园管理可是很重要的工作,果农们偷偷偷懒到了病虫害高发期一下就能检验出来。咱们本文的关键主要落在了褐斑病的防治上,给大家一些参考的方法。

1、目前褐斑病已经发生,首先我们肯定是先来解决它

其实药剂防治最关键的是第一次喷药的时间,一般我们都是根据以往发生该病害的前两周左右就开始喷药进行预防了。但就该果农果园目前的现状,很明显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喷药的最佳时间了,错过了并不表示就没救了,还是可以治疗的,建议可以使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当然了你的果园要是日常维护的特别好,在病发初期喷药即可得到有效的防治,可见前期的预防要是做好了,后期管理起来可省心的多了。

注意:药剂不建议长期使用同一种,可以多种药剂轮换使用,以免果树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达不到治疗效果。

2、要是在越冬之前结合喷药给果园来一次菌原消杀,对降低病害发生率会起到很大作用

很多果农可能会忽略褐斑病菌越冬的情况,觉得冬天来临不管是气候还是温度都不适宜该病害的发生,但往往会把该菌原能依附于寄主上越冬的事给忽略掉,这也是导致病害严重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越冬的这个阶段内,对果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来年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越冬消杀程度也有间接关系,建议果农做好该项工作,只为来年该病害的病情可以轻一点。

3、近期雨水增多是引发褐斑病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果园的排水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褐斑病发病轻还是重,这个主要取决于降雨的频繁程度,雨水少,来得早,病情就严重,反之干旱情况下发病情况会轻很多。近期我们这里的雨水还是比较频繁的,前几天去还去果园专门查看了一番,果园内大大小小的积水有好几处,好在发现的及时,喷了喷药现在看也差不多都治住了。

最近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明显的降雨,这也到了考验咱们果园排水工作做得到不到位的关键时刻,建议那些果园内经常出现积水的果农,果园排水要赶紧重视起来,保持园内适宜的土壤湿度就可以了,以免湿度过大,给褐斑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4、虽说褐斑病主要危害对象是叶片,但也有可能会危害到果实,给果子套袋可就很大程度的杜绝了此类事情发生

褐斑病会导致果树出现大量的早期落叶,叶面上的病斑会不断扩大布满整个叶片,直到叶片变黄干枯,果实也有可能会被侵染到,危害的果实基本都是接近成熟时期的,其实想想这个时期的果子要是发生病害,实在是可惜。

那给果子套袋这项工作就完美解决了这类事情的发生,一来可以隔绝外界的病菌危害到里面的果实,二来给果实套袋也是提高果子品质的一种体现。我就要问问了,今年你们家的苹果都套袋了没?

5、并不是做好上面那些就万事大吉了,果园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是要做扎实了

很多果农不太注重果园管理方面,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想起来了弄一弄,想不起来了也就那么回事了,粗放的管理方式也是导致褐斑病发生早且严重的重要原因。其实你想想别人的果园怎么就好好的,可偏偏自家的就这么不如意呢?因此啊,还是建议大家细节方面一定要到位。

比如:施肥、浇水、果园清洁、果树修剪等工作是不能偷懒的,尤其是果实进行夏剪定要科学,这可是为了果园内部能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从而降低园内湿度减少褐斑病的发生。

总结:褐斑病的传播、危害都是比较严重的,建议果农在降雨之后要时刻关切果园的情况,有发现病害,要尽早对其进行药物治疗,避免病害大面积的发生或流行。当然了,药剂防治只是最后一道防线,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果园的日常管理,也能给果树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这样那样的病害发生。

平安树褐斑病怎么治我家平安树叶子?

防治方法:

1, 发现少量病叶,及时摘去烧毁。

2, 可用1%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交替喷洒一次,连续3次至4次。

3, 家庭盆栽植株上的少量病斑,可涂抹达克宁霜,能抑制病斑的扩大。 对叶片发黄脱落的植株,可检查其根系,如根系已经有部分腐烂,就将其腐烂部分剪去,重新用干净新鲜的培养土栽好。在靠近根系剪口的部位,应围一圈湿润的细沙,可促进创口愈合萌发新根。对已枯死的枝叶,可将其全部剪去。

4, 换盆后多喷水、少浇水,维持盆土湿润。到了4月中旬以后,当室外气温不低于15℃时,方可移放到室外,并要待到新叶长出后,方可恢复正常的施以碧卡水溶肥。

猕猴桃褐斑病如何防治?

褐斑病是猕猴桃叶部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猕猴桃生长期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对产量和鲜果品质影响很大,危害极为严重。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边缘呈圆形、暗绿色、水渍状斑;遇雨迅速扩大,呈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中间褐色,周围灰褐色,或灰、褐相间,边缘深褐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sp. 引起;风、雨水传播,气孔、伤口入侵;菌丝体在寄主病残落叶上越冬,春季嫩梢抽发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风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5~9月份,高温高湿〔25℃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时发病较多。高温多雨利于侵染,果园病害传染迅速。

1、 冬季彻底清园,结合修剪,除掉病叶,集中深埋或焚烧。休眠期到萌芽前,喷一遍3~5°石硫合剂;

2、增施有机肥或磷钾肥,合理修剪,提高园内通风透光性能。

3、化学防治:

花后预防: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或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500倍,或10%多抗霉素WP1000~1500 倍液等。本期不建议使用三唑类杀菌剂

7~8月防治:可以用三唑类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特普唑)1500倍液等。

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褐斑病怎么防治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氮、磷、钾配合施肥,采用高畦或高垄覆膜栽培,合理轮作。避免田间积水,棚室及时通风降湿。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800~1000倍液、20%苯醚.咪鲜胺微乳剂2500~3000倍液等,兑水喷雾,每7~10天防治1次。

防治褐斑病也可以选用甲托、三唑酮等常规杀菌剂,如果病情很严重的话,霜贝尔50ml+大蒜油15-20ml,3-5天1次,连打2-3次后,转为预防。

平安树褐斑病怎么治?

1.病虫害引起的

它的叶片发黑最主要的因素是病虫伤害造成的。其中褐斑病就是最主要的病害。这种病一般都是在室内通风不好、闷热高湿或者是过线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叶片刚开始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褐斑,以后就会不断的扩大,而且还会在叶片上出现很多的黑色小点,这样叶子就会慢慢的发黑,严重的就会掉落下来,每年的4月到5月的时候就是发病最厉害的时候。

防治:在发病的叶片很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给摘除掉,并且还要去烧毁了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用一些药物喷洒也是可以有效进行防治的。如果是家庭盆栽上面发现很少病斑的话,可以检查检查它们的根系,如果有的已经烂掉了,那就可以将它腐烂的地方给剪掉,并且再用重新干净新鲜的培养土再次栽好。换盆之后记得要多喷水,少浇水。只要让盆里面的土是湿润的就可以了。

2.长期缺少光照

平安树如果长时间的被放在屋里面,没有办法充分的享受到阳光照射,叶子也是很容易发黑的。那我们就需要找一个光照比较多的环境,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不能把它放在半阴凉或者隐蔽的地方,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充足的光照下养护。到了夏天的时候还要进行一半的遮阳就可以了。

3.浇水不当引起的

浇水是养花过程中最频繁也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需要进行干湿交替浇水,平安树本身就比较喜欢湿润一点的环境,它的叶片比较厚,可以很好的防止水分的流失,所以这时候浇水就可以用干湿交换的方式进行,在夏天或者是生长比较旺盛的时候,需要的水分是比较多的,这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它浇足水了。

鸾凤玉褐斑病图片,玉鸟常见病及治疗

1.鸾凤玉的主要病害是茎腐病,褐斑病。

2.如果感染了茎腐病,要脱盆处理,还要将腐烂部分剪掉,并浸泡高锰酸钾溶液。

3.若是感染了褐斑病,要将病叶摘除,还要集中销毁。

4.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

5.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虫害,如粉虱,蚧壳虫等。

6.发现的时候都要喷洒杀虫剂消灭,避免情况恶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